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5 19:15:46
每經編輯 孫志成
據央視網援引彭博社報道,中國進口商在上周前半段從巴西采購了至少40艘貨輪240萬噸大豆。消息人士指出,此次采購狂潮規模異常龐大,速度也異常迅速。
知情人士稱,這批大豆大都將在5月至7月出貨,采購量是中國月均輸入量的三分之一。美媒形容,中國此次采購數量大且速度快。中國近年來持續推動農產品進口多元化,巴西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數據顯示,2016年到2024年,美國在中國大豆進口市場上的份額從40%大幅減少到18%;但同時,中國仍是美國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圖片來源:央視網微博
美國大豆協會主席、肯塔基州大豆種植戶卡萊布·拉格蘭近日在給特朗普的公開信中寫道:“我是一位投票給特朗普的大豆種植戶,我懇求總統結束這場貿易沖突。”拉格蘭警告,目前的狀況如果繼續下去,巴西等競爭對手將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圖片來源:央視網微博
由于加征關稅導致壓榨企業對美國大豆望而卻步,以及巴西收獲延遲導致發貨量減少,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3月中國大豆進口量降至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3月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為350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36.8%;1—3月,大豆進口總量為1711萬噸,較去年同期的1858萬噸下降7.9%。低于分析師和交易商此前1730萬至1800萬噸的預期。
JCI的分析師Rosa Wang表示:“特朗普上臺后,市場擔心貿易沖突加劇。此外,由于預期巴西大豆將獲豐收,大多數訂單都是巴西大豆。因此,巴西收獲延遲以及交通擁堵,給3月的大豆進口帶來了更大壓力。”
美國豆農:10月收獲時誰會來買?
據央視新聞4月1日報道,根據農業新聞網站AgWeb今年3月對美國近3000名農民進行的一項調查,超過半數(54%)的農民表示,他們不支持特朗普將關稅作為談判工具。
特朗普對關稅的偏愛讓美國農村地區的許多人感到緊張。“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很大。”來自出口大州華盛頓州的共和黨眾議員丹·紐豪斯說,“國內對蘋果的消費能力有限。為了生存,我們需要這些外國市場。”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研究,特朗普發起的第一輪貿易戰導致美國農產品出口損失超過270億美元。其中大豆約占71%。美國大豆協會的拉格蘭表示,作為回應,中國開始從巴西進口更多大豆,而美國大豆種植戶尚未奪回他們的市場份額。
據美國農會聯合會數據,到目前為止,特朗普在第二個任期內的行動已導致其他國家對美國約270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征收報復性關稅。對包括化肥的關鍵成分鉀肥以及用于農業設備的鋼鐵和鋁產品進口征收關稅,也可能令農民承壓。
據中國日報報道,美國大豆協會主席、肯塔基州大豆種植戶卡萊布·拉格蘭在The Free Press刊文表示,這場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對美國豆農來說是個沉重打擊,因為中國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場。對于許多美國大豆種植戶來說,這仿佛是2018年噩夢般場景的重現。那是特朗普總統的第一個任期,其采取的關稅措施使美國農業損失了260億美元,僅大豆產業就損失了近200億美元。
拉格蘭德家族世代務農,已有近200年歷史。20世紀80年代,由于新技術改變了市場,他們這一區域的農民從奶牛養殖和煙草種植轉向大豆種植。大豆是世界上用途最廣泛的農作物之一,也是拉格蘭德家鄉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但在剛剛過去的春天播種時,他卻對10月份收獲時誰會來買這些農作物感到擔憂和不安。大豆生產是一項全年無休的工作。秋天收獲之后,他們會把大豆裝上半掛卡車運到“糧倉”。有些大豆會壓榨成豆粕和豆油。其中約一半留在美國,賣給美國買家;另一半則裝上駁船,順密西西比河而下,然后裝船,開始長達數月的“環球之旅”。去年,美國出口的大豆中有52%銷往中國,約五分之一銷往歐盟,其余的則銷往日本、韓國和墨西哥等地。
面對當前的關稅困境,有人說豆農應該在美國國內銷售所有的大豆。然而,這一想法看似簡單,實則困難重重。如果要將目前在美國的市場擴大一倍,意味著美國豬肉、家禽、牛肉的消費量以及生物燃料的產量都要翻一番。
中國進口大豆已構建起多元供應鏈
在大豆進口領域中,中國早已構建起多元供應鏈,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的大豆源源不斷輸入,美國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據新華社去年12月報道,我國的大豆進口主要來自巴西、美國和阿根廷三國,三國分屬南北半球,同時發生氣候異常而致減產的概率相對較小,推動進口國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這一風險。
由于大豆進口依賴于國際貿易,國內市場的大豆價格受到全球供需關系、匯率波動、原油價格(影響農業機械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強烈影響,即價格波動風險。
大豆是畜牧業、油脂加工等諸多產業的重要原料,其價格波動將直接影響國內大豆及下游產品的價格穩定性,進而影響畜牧業生產、食用油供應等糧食安全相關產業。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大豆進口、加工企業在期貨市場上對大豆價格進行套期保值管理機制的逐漸成熟,價格波動風險會逐漸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全球約1.4億噸大豆的壓榨產能集中在我國,全球大豆產量的很大一部分為我國市場消化。
(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孫志成 杜恒峰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新華社、中國日報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