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5 17:20:39
2025年,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現場,宇樹科技展示了國內首款量產人形機器人G1,吸引眾多參觀者。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華南區大區總監林志龍表示,未來5至10年,人形機器人有望實現價格“平民化”,其商業化將分工業級應用、服務業滲透、家庭消費市場普及三階段推進。
每經記者 孫宇婷 每經編輯 馬子卿
“如果機器人能輔導孩子功課、照顧老人、打掃衛生,5年使用成本相當于花費150萬元請一位保姆,你會買單嗎?”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以下簡稱“第五屆消博會”)現場,來自杭州的宇樹科技用一組數字點燃了前來觀展的消費者熱情。這家因春晚扭秧歌機器人表演而爆紅的企業,正試圖用“特斯拉式降價邏輯”推開人形機器人的消費市場大門。
在第五屆消博會1號館的中心展區,宇樹科技展臺前始終保持著高人氣。據悉,公司帶來的國內首款量產人形機器人G1和智能機器狗產品,憑借超強的互動能力成為全場焦點。
“它能跟我握手!”“看,它在模仿我的動作!”G1人形機器人展現出的流暢肢體動作和快速的交互響應,讓不少參觀者直呼“未來已來”。一位帶著孩子前來觀展的家長告訴記者:“孩子跟機器人玩得都不肯走,這體驗太有趣了。”
會場的另一端,在第五屆消博會“科技消費”主題發布會后,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華南區大區總監林志龍被媒體團團圍住,面對《每日經濟新聞》等多家媒體的“長槍短炮”,林志龍就“行業是否存在泡沫?”“企業頻繁‘炫技’為哪般?”等熱點問題一一作出回應。
“如果一臺人形機器人能完成簡單家務、輔導孩子功課、照顧老人等基礎工作,使用周期5年,您愿意花多少錢?”
面對這個問題,現場有消費者先拋出“50萬元”的試探性價格,宇樹科技林志龍回應:“50萬元,就10萬塊錢/年。請人可能每天8個小時的工作,周六周天還要休息,而機器人可以7×24小時工作,效率是人工的3倍。按這個標準折算,150萬元才是合理的等價服務價格。”
不過,他也坦言,前期不會立馬就降到這個價格了,就像特斯拉電動車從百萬豪車向消費級市場的演變過程,機器人價格也會隨著技術進步逐步下降。“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將分三個階段推進,”林志龍表示,“首先是3至5年內的工業級應用,隨后是5至7年的服務業滲透,如文旅場景等,最后才是家庭消費市場的普及。”
他特別強調了過渡階段的重要性:“在進入家庭之前,我們可能會看到社區共享模式的出現——掃碼租賃機器人,按小時提供家政或保潔服務。”他以特斯拉和無人機的發展歷程為例:“10年前特斯拉售價超百萬元,無人機被視為玩具,如今都已實現平民化。機器人產業也將遵循同樣的規律。”
林志龍指出,工業場景的規?;瘧檬墙档统杀镜年P鍵,就像電動車通過B端運營積累經驗一樣,機器人也需要先在B端企業驗證。據悉,宇樹科技正在通過工業場景的應用積累經驗,為未來進入消費市場做準備。林志龍預測,隨著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產業鏈的成熟,人形機器人有望在未來5至10年完成從工業設備到消費產品的蛻變,實現價格“平民化”。
針對創投圈熱議的“機器人行業存在泡沫”觀點,宇樹科技林志龍表示,當前雙足機器人行業確實存在一定“泡沫”,但這恰恰是新興技術發展的必經階段。
“就像當年互聯網、大數據、自動駕駛等新興技術剛出現時一樣,外界對行業的期待往往過高。”林志龍坦言,“目前整個行業還處在‘三四歲小朋友’的階段,但外界卻期待我們已經是‘研究生’或‘博士生’水平了。”他指出,造成這種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真正了解行業的內行人太少。“大眾對人形機器人的期待特別高,但是對行業現階段的情況了解還不夠深入。”但他也直言,這種“泡沫”是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隨著時間推移和技術進步,通過創業者腳踏實地地創新和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這些泡沫終將被消化。”在談及行業發展時,林志龍表現出十足的信心,“只要堅持技術創新,機器人行業必將迎來真正爆發式增長的階段。”
對于近期機器人行業頻繁“炫技”現象,林志龍表示,當前行業展示的各種技術突破,本質上反映了機器人技術正從幼兒期向學齡期過渡的發展現狀。“現在行業就像四五歲的孩子,已經過了只會爬行的階段,開始能跑能跳了。”林志龍解釋道,“企業展示技術不是為了博眼球融資,而是要向市場證明:我們已經具備了基礎能力。”
他認為技術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再到大學,每個階段都需要時間積累。要讓機器人真正進入家庭服務,至少要達到‘高中’,甚至‘本科’的水平。”林志龍指出,目前行業既需要持續的技術迭代讓機器人強身健骨,又需要海量數據訓練來提升認知能力。
在談及行業發展節奏時,他也呼吁市場保持理性:“不能指望一個幼兒園‘小朋友’,現在就承擔起家庭保姆的重任。技術演進需要耐心,但方向是明確的。”
據悉,宇樹科技海外市場占比已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多元化的市場布局有效分散了單一市場風險。林志龍表示,公司將繼續推進全球化戰略,不會因關稅問題改變發展步伐。他對行業發展持樂觀態度:“雖然十年前我們不敢想象現在的技術進步,但今天可以明確地說,機器人時代已經來臨。它們或許還未進入每個家庭,但確實已經來到我們身邊。”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55673725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