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01 19:24:19
6年狂開380+直營店,蘭湘子在中餐連鎖化高度內卷的市場紅海中,走出一條“非典型”的出陜路徑。
每經記者 賀娟娟 每經編輯 張靜
當西安人用一碗油潑面就能征服外地游客時,蘭湘子卻反手把辣椒炒肉塞進他們的胃里,這個在“碳水之都”里硬生生撕開湘菜口子的品牌,6年狂開380+直營店,甚至讓北京白領排隊兩小時只為吃一口“陜西版小炒黃牛肉”。
2019年,當創始團隊在西安開出第一家蘭湘子時,幾乎沒人相信湘菜能在這里活下來。畢竟,陜西人的胃是“面做的”,連涼皮都要分“米皮”“搟面皮”的較真程度,怎會容忍辣得過癮的湘菜?
但蘭湘子用“25分鐘上齊菜”“人均50元吃到撐”“透明廚房現炒”三招,硬是把“湘菜小炒”做成了西安商場的流量密碼。
更勵志的是,它帶著這套打法一路殺進北京、蘇州、武漢等地,在全國開起了直營店,在中餐連鎖化高度內卷的市場紅海中,走出一條“非典型”的出陜路徑。
01?
“湘菜小炒”賽道
湘菜作為中式餐飲版圖中的重要一極,其“香辣成癮”的基因自帶流量密碼,在全國市場都有很高的普及率和接受度。
回到2019年,湘菜市場規模已突破3000億元,發展熱度仍持續升溫。存量企業在“廝殺”中求生存,新入局者還在不斷增加。
同年4月,蘭湘子·湘菜小炒首店在西安解放路商圈的民樂園萬達廣場“上線”,兩個月后開出第二家店。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蘭湘子的創始團隊,是餐飲領域的創業老將,此前涉足米線、火鍋等領域,積累了不少行業經驗和資源。
“當時(湘菜)品類還沒有TOP品牌,也沒有全國連鎖的品牌。”聯合創始人陳波曾在接受對外采訪時坦言。這給了蘭湘子深耕的機會,使其有機會朝著中式正餐領域頭部品牌的方向發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賀娟娟 攝
區別于炊煙時代、費大廚等湘菜品牌扎堆單品爆款,蘭湘子選擇了另一種路徑——從爆品戰略轉向細分品類戰略,通過聚焦“湘菜小炒”來形成競爭優勢。從商業戰略層面審視,這種模式既能保留湘菜“鮮、香、辣”的核心風味,又降低了單一爆款風險。
不過,“如果從產業端結合消費端去看的話,大單品戰略的勝數或許更大,”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每經記者表示,“大單品戰略更容易構建差異化壁壘,帶動企業整體業績增長,形成品牌效應與規模效應,也有利于夯實供應鏈。”
蘭湘子對核心受眾及場景消費也進行了深入洞察。其將目標群體鎖定在25-35歲上班族,“(他們)外出就餐底層需求是既要下飯又要好吃還要高性價比。”陳波曾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
蘭湘子打造的快餐式效率、正餐級品質,以及大眾化客單價,逐漸成為上班族更為青睞的餐飲選擇。
不過,蘭湘子也曾經歷戰略試錯,據每經記者了解,蘭湘子曾嘗試通過擴大門店面積、提升菜品定價來拓展高端客群,然而新策略實施兩個月后,不僅未吸引目標消費群體,原有客群也受到了影響。
02?
極致效率背后
在蘭湘子就餐,很難不注意到蘭湘子的藍色計時沙漏。進店點菜后,服務員會放置好沙漏,并表明“25分鐘全上齊,超時的菜免費”。陳波曾公開表示,蘭湘子每年為此產生的送菜成本高達300萬元。
不過,這一提升上菜效率的做法,也讓蘭湘子頻陷預制菜爭議。在多個外賣平臺的評論區,“上菜速度是真的快啊,到底是不是預制”,“出品很快,但是沒什么香味”等質疑并不少見。
每經記者實地探訪門店時,亦有消費者提出了同樣的疑問。不過,門店工作人員明確回應記者:“絕對不是預制菜,我們每天一大早便要籌備當天所需食材,為用餐高峰期做足準備。繁忙時,服務人員也要參與到備菜工作中。”
這恰好折射出當下餐飲業的一個共性難題:在消費者對預制菜較為敏感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既保住現炒的煙火氣,又突破中餐的效率天花板?
蘭湘子的解法是,采用標準化預處理+新鮮現炒的混合模式,用高度標準化流程打造極致效率,實現現炒與高效兼容。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賀娟娟 攝
據每經記者了解,蘭湘子團隊將后廚作業拆分為140多個動作節點,配料配比精確至克、炒鍋使用周期精準到秒,采用廚師負責制,每位專職負責4-5道菜品全流程操作,從食材處理到傳菜動線形成閉環管理。
其成果直觀反映在數據上:招牌菜辣椒炒肉日常出餐僅需5分鐘,午市高峰也能控制在8分鐘內。
極致效率也體現在極簡的菜單設計上,其將餐品SKU鎖定在24-28道,避免了加工復雜、耗時較長的菜品,留下來的菜品加工時長均不超過3分鐘。
資深連鎖產業專家文志宏分析指出,通過必要的預處理,可以提高后廚出餐效率,降低人工和空間成本,同時保留現炒工藝維持中餐(尤其是炒菜類)的鍋氣。“這種模式非常適用于正餐與快餐業態,是中餐連鎖規模化發展一個必然選擇。”
不過,也有質疑指出,蘭湘子“現炒”表面是煙火氣,內核實則是標準化。當每道菜的辣椒克數、翻炒次數、火候時間都被鎖死在SOP里,這種可復制的工業化流程,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湘菜的“鍋氣靈魂”。
03?
極速擴張出陜
對于餐飲行業來說,線下門店數量是大眾接受度的重要指標,湘菜也是如此。
穿越疫情周期,6年,16個省份,380+門店,“0閉店”紀錄。蘭湘子的急速擴張,可以說是餐飲寒冬中少見的逆襲故事。
2019年蘭湘子還只是蜷縮在西安的“地方選手”,但創始團隊踩中了餐飲業洗牌的節點。當2020年餐飲同行收縮戰線時,蘭湘子反其道而行,在西北連開14家門店,最高日翻臺12輪。
按照陳波擴店規劃,“先在各個山頭排兵布陣‘插旗’,避開那些競爭激烈的地方,打游擊戰。”
這種戰術持續生效,蘭湘子在中原、東北、華東市場次第開花,甚至在2022年行業閉店潮中逆勢新增150家門店。
行至2024年,蘭湘子邁上新臺階,開始進軍一線城市,第一站便瞄向湘菜紅海區域北京,在王府井銀泰、龍德廣場等核心商圈鋪開6家門店,后被認證為“湘菜第一品牌”。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賀娟娟 攝
急速擴張背后,是“師徒制+股權激勵”的支撐體系。按照該體系,門店店長能拿3%分紅,區域經理最高持股10%,新員工需要經歷“21天密室培訓”,像通關游戲般完成從切配到服務的全流程考核。
這種類合伙制的利益共享機制,較大程度上解決了連鎖餐飲痛點——標準化與人性化的矛盾。自發的創業熱情,比KPI考核顯然更有效果。
文志宏告訴每經記者:“這是目前國內餐飲界比較先進的機制,已有不少頭部品牌應用。本質是解決企業快速發展中的人才問題,尤其是門店與運營管理領域的人才吸引、培養、激勵與留用。其所帶來的激勵效應要遠大于隱形管理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蘭湘子布局全國期間,國內餐飲市場正掀起加盟與出海浪潮,其中不乏海底撈、太二酸菜魚等頭部品牌。較此而言,蘭湘子保持了克制,不開放加盟,不盲目出海,堅持以直營模式不斷拓店。
這種模式并非沒有爭議。在朱丹蓬看來,直營模式屬于重資產投資,一定程度影響規模化擴張,而且也會導致利潤受限。
壓力不可謂小,除了直營模式的隱憂,隨著行業競爭加劇,產業同質化,價格內卷,規模化后品控與服務質量把控等問題,于蘭湘子而言均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課題。
新店拓展上,雖然目標百城千店,但具體執行中蘭湘子較為“保守”。陳波在去年12月的中國餐飲創新大會上表示,2025年開店規劃中沒有計劃拓展新城市,主要是鞏固已有市場,持續加密和下沉,發力華東和華北市場。
眼下,中餐連鎖化的下半場競爭已悄然開啟,蘭湘子能否持續領跑湘菜賽道,仍需時間驗證。
對此,記者亦多種方式數次聯系蘭湘子了解更多詳情,工作人員表示“已做登記,如有需要,后續會有專門負責的人聯系”,但截至發稿,未收到進一步回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