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31 22:53:40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葉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創投圈因為人形機器人吵起來了。
近日,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公開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引發行業震動。其關于“商業化路徑不清晰”的言論遭到經緯創投創始人張穎的公開反駁,后者在朋友圈喊話“朱老板別鬧”,并表態稱:“時間拉長,人形機器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此后,作為創業者代表的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趙同陽公開發表觀點,“回懟”朱嘯虎。他表示:“我認為他比較適合那種今年投入后年就見效的快餐式項目,AI和人形機器人都不是能讓他快速賺錢的項目,人形機器人在五年之內幾乎無處不在,是人類學會制造工具以來最刺激的一次工業革命。”3月29日下午,金沙江創投曾經的被投企業、機器人公司星海圖也發布了與該機構合作始末的澄清公告,并呼吁具身智能賽道長坡厚雪,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方各界的持續關注與鼎力支持。
作為宇樹科技早期投資人之一,敦鴻資產合伙人俞文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階段看,想讓人形機器人馬上走入千家萬戶是不現實的,“朱總做這樣的選擇也能理解,但深入了解行業后會發現,人形機器人目前就有現成的市場,光科研教育市場已經不小了,足以支撐一個上市公司,未來3~5年最大的機會在于2B,制造業和商業服務”。
對此,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這場爭議揭示了不同機構和投資人對機器人賽道商業化落地的不同看法,但毋庸置疑的是,人形機器人依然是目前投資圈最為火熱的賽道之一。
張穎公開反駁朱嘯虎
被稱為自帶“熱搜體質”的朱嘯虎,近日由于一則采訪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當被問到“高度共識,但又沒有商業化路徑,去年是大模型,今年的典型是什么”時,朱嘯虎的答案是:具身智能。
在他看來,具身智能現在特別火,但他覺得商業路徑還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機器人。“以前最主要的市場需求是做研究,要么是高校,要么是你的競爭對手,今天又多了一個新客戶——央企買回去做前臺展示。但這種客戶都不是我們喜歡的客戶,我們喜歡的是可持續的,能夠給客戶創造價值的商業化,今天我覺得在這里面還看不太到。因為現在共識高度集中,估值上漲得非??欤@種變成了我們早期VC(風險投資)想回避的賽道。”
他還透露,旗下天使基金在過去幾年投過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項目,而最近幾個月都在退出這些項目?,F在共識高度集中,是有退出機會的,但是商業化確實不清晰。“我問這幾個CEO(首席執行官),你們商業化可能的客戶在哪里?我感覺他們說的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客戶,誰會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去干這些活?”
面對朱嘯虎的退出言論,經緯創投張穎在朋友圈回應:“機器人領域蓬勃發展,大賽道,百花齊放,過程中有點泡沫也非常正常。時間拉長,人形機器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同時,他還質疑朱嘯虎的言論可能損害其行業聲譽:“以后機器人賽道的優質公司誰還會跟他聊?”
創業者紛紛公開回復
3月29日下午,金沙江創投曾經的被投企業、機器人公司星海圖發布了一則與金沙江創投合作始末的澄清公告。
公告顯示,金沙江創投于2023年11月參與了星海圖天使輪融資,于2024年5月提出股權投資退出的訴求。該公司予以積極配合,并在2024年9月協助其順利完成股權投資退出。也就是說,金沙江創投投資星海圖之后,半年左右就要求退出了,并在不到一年后完成了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底和2025年初,星海圖接連官宣了Pre-A輪融資和A輪融資,高瓴創投、螞蟻集團、IDG資本等一眾知名機構加碼,側面也反映了市場對其前景的分歧。
在公告結尾,星海圖表示,具身智能賽道長坡厚雪,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方各界的持續關注與鼎力支持。在探索未知與突破邊界的征途上,呼吁社會各界共同營造勇于創新、包容探索的良好生態。
此外,深圳知名人形機器人公司眾擎機器人的創始人、董事長趙同陽也針對朱嘯虎的采訪進行了公開表態,稱“我認為他比較適合那種今年投入后年就見效的快餐式項目,AI和人形機器人都不是能讓他快速賺錢的項目,人形機器人在五年之內幾乎無處不在,是人類學會制造工具以來最刺激的一次工業革命”。
趙同陽還表示,慶幸的是見到的投資人中,幾乎有一半相信這個行業的未來,也愿意一起陪跑。
人形機器人投資熱度高
對于這場爭議,多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其揭示了不同機構和投資人對機器人賽道商業化落地的不同看法。有觀點認為,人形機器人在技術成熟度和市場需求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商業化落地的路徑尚不清晰;而另一些機構則看到了人形機器人在多個領域的巨大潛力,如家庭服務、工業生產、醫療護理等,認為其有望成為未來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值得大力投入。
敦鴻資產是宇樹科技的早期投資人之一,其合伙人俞文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基金風格和行業認知問題。2021年敦鴻資產投資了宇樹科技,后續又持續在具身機器人產業做了深入布局。在俞文超看來,人形機器人行業還在初級階段,未來發展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硬件本體的價格,整體產業鏈還不夠成熟,成本還是高的;二是機器人大腦,現在也就相當于GPT1.0或2.0的水準,還需要時間迭代。“所以現階段看,想讓人形機器人馬上走入千家萬戶是不現實的,朱總做這樣的選擇也能理解。但深入了解行業后會發現,人形機器人目前就有現成的市場,光科研教育市場已經不小了,足以支撐一個上市公司。”
他進一步表示,未來3~5年最大的機會在于2B,制造業和商業服務。“特別是制造業,我們和頭部的大廠交流普遍反饋招工難,用工成本高,只要人形機器人能替代人,工廠很有意愿采購,現在已經有不少落地案例了。主要我們整個制造業人員在快速下降,人形機器人反而是很好能補上這個缺口。過去傳統工業機器人是無法解決非結構化、柔性化的流程,所以需要大量工人,而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具備自主學習,通用和泛化性,正好能解決這個問題。”
盡管各方觀點存在分歧,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人形機器人依然是投資圈最為火熱的賽道之一。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不完全統計,2024年1月份至10月份全球人形機器人公布的融資事件總金額折合人民幣超過110億元,融資大部分集中在人形機器人本體領域,其余分布在通用具身大模型、關節模組、傳感器等領域。其中,發生在中國的融資金額超過50億元,占據全球半壁江山。
而進入2025年,隨著宇樹機器人在春晚上的一曲秧歌舞,人形機器人在資本市場掀起一股旋風。二級市場相關概念股頻頻漲停,一級市場也出現“人形機器人”熱,相關公司老股更是被瘋搶。據投中數據,截至3月29日,2025年以來機器人賽道的融資事件數已經達到了102起,遠超2024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機器人的融資也有超過20起,而2024年同期只有不到10起,顯示出資本高漲的熱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