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7 11:15:16
3月26日,全球首款“急救(轉運)機器人”在京正式亮相。“急救(轉運)機器人”具備“呼吸、監護、輸液、B超、除顫、心肺復蘇和供氧”七大功能,能在-20°C至55°C環境穩定運行,自動精準地對傷員實施“動中急救”。“急救(轉運)機器人”的問世,填補了全球應急醫學救援裝備“具身智能”的空白,提升了我國應急醫學救援的綜合救治能力。
每經編輯 杜宇
全球首款“急救(轉運)機器人”來了!
據中船海神官方微信號3月26日消息,由中船海神公司與杭州“六小龍”之一的云深處科技公司等單位,聯合自主研制的“急救(轉運)機器人”“智成醫療救治箱組”“便攜式急救設備”“海上遠程醫學救援裝備”四個“國際首創”智成醫學救援裝備在京亮相。
急救(轉運)機器人 (圖片來源:中船海神官方微信號)
“急救(轉運)機器人”,選配“四足、四輪和履帶”三種“行走方式”,具有“行走、奔跑、爬樓、爬坡、趴下、避障和越障”七大能力;具備“呼吸、監護、輸液、B超、除顫、心肺復蘇和供氧”七大功能;能在-20°C至55°C環境穩定運行,自動精準地對傷員實施“動中急救”,廣泛應用于自然災害救援、復雜環境作業、安全事故救援、戰場急救和院前院內轉運等多種場景。
據科技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四輪急救機器人背負具有“呼吸、監護、輸液、B超、除顫、心肺復蘇和供氧”七大功能的“便攜式急救設備”,按照指令快速爬樓梯、自如翻障礙,順利到達指定地點展開現場急救;四足急救轉運機器人背馱傷員快速轉運過程中,運用懸掛兩側的“便攜式急救設備”,自動精準地對傷員實施“動中急救”。
據中國日報,參加觀摩調研的中國工程院董家鴻和黃曉軍兩位院士告訴記者,“急救(轉運)機器人”的問世,填補了全球應急醫學救援裝備“具身智能”的空白,彌補了傳統人工應急救援的諸多不足與短板,將有效滿足“集約高效、輕便快捷、快速救治”的智成應急醫學救援裝備需求,有力提升我國應急醫學救援的綜合救治能力。
“智成醫療救治箱組”,集成了二級醫院所需的“指揮通信、急救、手術、醫技保障、供應保障和特需救治”六個模塊,具備“智能化、系統化、模塊化、高機動和多功能”等特點;能做到在20分鐘內快速展開和撤收,實現了“開箱即用、合箱即走”;適用于“戰場批量傷員救治、自然災害救援、事故災難救援、公共衛生應急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等多種場景下臨時醫院、半永久醫院的開設,有效解決了傳統醫療裝備品類繁多展開難、攜行不便機動難、復雜環境適應難、要素不全救治難、信息多類共享難等問題。
智成醫療救治箱組 (圖片來源:中船海神官方微信號)
“便攜式急救設備”,一體化集成了“呼吸機、監護儀、輸液泵、麻醉泵、注射泵、AED除顫、超聲”等設備功能;具備了“體小質輕、攜行方便、功能齊全、操作簡便、自持時間長、數據傳輸方式多”等特點,被譽為可移動式的“重癥監護室”,能廣泛應用于院內門急診、重癥監護室和病房,鄉鎮衛生院和社區(鄉村)衛生室,以及車站、碼頭、學校和工廠,列車、飛機、艦船和救護車等場所。
便攜式急救設備 (圖片來源:中船海神官方微信號)
“海上遠程醫學救援裝備”,由海上急救物聯網平臺、海上一體化急救管理平臺,以及海上急救指揮系統、海上急救現場救治系統、海上遠程一體化救治系統在內的“兩平臺+三系統”組成,能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多模態生命體征數據實時采集,依托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實現近海和遠海場景下數據高速傳輸,構建覆蓋現場救治、指揮調度、遠程支援的智慧救援體系。
海上遠程醫學救援裝備(圖片來源:中船海神官方微信號)
在展示現場,中船海神公司董事長兼總工程師黃余紅表示,在中國船舶集團黨組、重慶船舶工業公司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采用已掌握的“醫療裝備”和“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創新創造地研制出了“急救(轉運)機器人”,未來還將把“具身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前沿技術,迭代到系列高尖醫學救援裝備中,為我國醫學救援智成裝備成體系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科技日報、中國日報、中船海神官方微信號
封面圖片來源:中船海神官方微信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