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3 22:28:23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編輯 彭水萍
2025年2月,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產品的創新步伐顯著加快。國內首批12只科創綜指ETF及科創綜合價格指數ETF正式發行,最終總募集規模達到191.57億元。與此同時,國內首批自由現金流策略類ETF也順利進入市場。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月,國內首只衛星通信主題ETF成功發行。
新品持續亮相,大中型券商自然成為ETF首發的主力渠道。
最新一期的上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底,滬市ETF共有638只,總市值為27481.25億元,較上期增加 1.47%,總份額為16468.06億份,較上期減少3.88%。當月 ETF 累計成交金額為35304.13億元,日均成交金額為1961.34億元,較上期增加27.13%。
券商在ETF賽道競爭激烈
2月滬市ETF日均成交金額環比增幅逼近30%,與權益資產的強勢表現密切相關。
“2月ETF的交投活躍,在DeepSeek(深度求索)引發全球機構對中國資產,尤其對科技股價值重估時,科創綜指ETF的推出也引發了投資者的熱情。”某中型券商財富管理人士表示。
具體來看,滬市2月券商經紀業務非貨幣ETF成交額居前三位的證券公司為華泰證券、華寶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成交額在市場中的占比分別為10.67%、6.47%和6.39%。
與1月相比,華泰證券依然是月度唯一市場份額占比超過10%的券商。華寶證券的市場份額從1月末的5.43%提升至6.47%,位居第二;國泰君安證券的ETF成交額的市場份額同期從4.9%升至2月的6.39%,位居第三。1月末排在第二位的銀河證券則降到2月的第五位,其市場份額占比小幅下降至5.35%。
另外,從前三十名券商來看,2月中金公司取代東莞證券進入成交額排行榜的前三十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上交所發布的券商經紀業務2月持有ETF規模排名中,申萬宏源和中國銀河證券依然遙遙領先,分別為19.6%、19.57%,合計為39.17%,較1月末小幅上升。
2月持有ETF規模前十名的券商依然是老面孔。唯一的變化就是華泰證券的市場份額占比微幅上升至4.55%,超過國泰君安證券,排在第六位,兩者的差距只有0.03個百分點。此外,廣發證券、平安證券的經紀業務持有規模也相差不超過0.3個百分點,顯示出券商在ETF賽道的競爭尤為激烈。
數據進一步顯示,2月,券商經紀業務ETF交易賬戶數量排名中,華泰證券和東方財富證券依然占據前兩位,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11.66%、10.3%。
平安證券2月經紀業務的交易賬戶數量回到前三位,市場份額占比為5.7%。銀河證券交易賬戶數量占比為5.29%,降到第四位。
流動性服務基金有增加
上交所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5年2月底,上交所基金市場共有主做市商21家,一般做市商12家,共679只基金產品提供流動性服務,較上期增加12只,其中664只基金獲得主流動性服務。有做市商的ETF為625只,占全部ETF的98%,覆蓋股票ETF、跨境ETF、債券ETF、商品ETF、貨幣ETF等類型。
2025年第二個做市月度,主做市服務評價3435項,做市評價中,AA占25%,A占42%。一般做市服務評價640項,做市評價中,A占95%。主做市商的平均集合競價參與率為99.66%,平均連續競價有效參與率為91.08%。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深市方面,截至2025年2月末,深交所基金市場共有流動性服務商27家,共為440只ETF產品提供流動性服務。
盡管ETF的賺錢效應下滑,券商搶奪ETF市場份額的腳步并沒有停止,相關賽道的競爭日益激烈。
從滬市數據來看,華泰證券、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在ETF業務的多個細分指標上展現出顯著優勢,如經紀業務ETF成交額、持有ETF規模、ETF交易賬戶數量等方面均名列前茅。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后,減少了管理費分成、尾隨傭金收入,但在ETF發行大潮下,券商也已形成新的模式。那就是,券商對ETF業務更多是打包的思維,不再是以往單一產品的對應,而是對涉及的融資融券、券結、托管、做市等其他業務的綜合考慮。”前述中型券商財富管理人士指出。
毫無疑問,在ETF業務方面,頭部券商占據優勢,與此同時部分中小券商也在加速追趕,如華寶證券依托自主開發的指數產品投資管理系統,打造特色化、專業化的ETF投資工具。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