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1 00:58:24
每經記者 陳榮浩每經編輯 魏文藝
“好房子”已然成為當下樓市的熱門詞匯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進入2025年以來,北京、山西、杭州等多地已發布關于“好房子”建設指引的相關文件。而近期,包括保利發展、招商蛇口、龍湖集團、越秀地產等在內的多家房企,均在推廣項目過程中著重突出“好房子”概念。
視覺中國圖
3月19日,華南區域一位房企營銷人士向記者表示:“所謂‘好房子’,本質上是激勵行業回歸正向循環的具體手段。如今全國各地陸續放寬對‘好房子’的設計標準,部分城市層高能夠達到3米以上,贈送挑空、陽臺、入戶花園等面積也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好房子’旨在鼓勵開發商打造優質產品,吸引購房者,進而促進市場止跌回暖。”
頭部房企踐行“好房子”
對于“好房子”,房企是如何踐行的?又有哪些創新嘗試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同開發商對“好房子”的實踐存在一定差異,但多數企業將關注點聚焦在建筑設計、產品標準化與創新、社區規劃與配套等方面。
3月19日,龍湖集團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在部分項目打造過程中,設計創新已成為打造“好產品”“好品質”的關鍵手段。在全國“好房子”設計大賽中,包括北京觀萃項目在內的7個產品榮獲一等獎。這些方案在規劃設計時,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分析、智能化、超低能耗、綠色建筑及裝配式建筑等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在設計層面,通過突破居住建筑常規形式的建筑立面設計,采用錯落有致的開敞陽臺設計,線條流暢,立面簡潔現代且富有變化。此外,住宅組團中心部分住宅建筑采用首層架空結合景觀設計,與戶外空間相互滲透,形成抽屜式的公共空間拓展,打造出全齡共享的服務與交往功能區域,這是一種有益嘗試。在戶型設計時,采用全生命周期的靈活可變戶型設計,更契合大眾的居住追求。”上述龍湖集團相關人士補充道。
據記者了解,因為觀萃項目的設計理念和定位與公司既有產品線有明顯區別,產品創新突破點比較多,龍湖又將個性提煉為共性,從而形成了一條新產品線“觀萃”。
相對而言,越秀地產對“好房子”的設計,更傾向于朝著“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三個維度發力。
越秀地產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在數字化層面,我們主要利用物聯網、5G等新技術構建智慧空間與社區。在智能家居方面,通過與華為合作提升住宅的科技屬性,例如琶洲南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項目落地華為全屋智能系統,讓生活更加便捷。智慧運維則通過EBA(電子控制制動輔助)系統智慧大腦等技術,使物業運行更加安全智能。此外,在低碳化領域,越秀制定‘雙碳’戰略行動方案,堅持綠色健康建筑,發展工業化建筑產業,打造低能耗建筑,并且在裝修上實現近零污染,從多個維度發力踐行‘好產品’理念。”
此外,一些典型房企還在社區配套方面發力,通過提升公共區域配套來增強人們對“好房子”的實際感受。
保利發展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好房子不僅需要優質配置,還需要良好的社區體驗。通過設置相關配套,讓業主在小區內就能體驗到豐富多樣的社區功能。”
“以保利在蘇州開發的保利星湖項目為例,該項目體量較小,僅有264戶,但通過充分利用1100平方米的架空層,設置兒童學習、健身瑜伽、社區會客等多項深受業主喜愛的社區功能,同時結合室外場地及景觀,設置運動場地、活動場地、兒童游戲、健身步道等公共活動場地,極大地提升了業主的居住體驗。”上述保利發展相關人士說道。
“好房子”成樓盤新賣點
記者注意到,除北京、杭州已發布“好房子”相關標準外,去年5月發布的2024版《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其修訂內容就包含備受市民關注的減少住宅公攤面積、有效提高得房率等方面。
例如,修訂內容增加了“計一半面積的陽臺進深不超過2.4米,超過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積應全部計入規定建筑面積”的規定。在滿足條件下可不計入建筑面積的凸窗,修訂后進深由0.6米增加至0.8米,“飄窗”面積得以加大。此外,過去計入“公攤”面積的兩大部分,修訂后將避難層、機房等公共空間列為“不計容面積”。這意味著,住宅的公攤面積將減少,得房率能夠有效提高。
3月19日上午,深圳當地房產中介小劉告訴記者:“在深圳市場,目前一個較為顯著的表現是,計容新規實施后的不少新盤,實際得房率基本能達到90%以上。而在計容新規發布前,深圳市場的普遍得房率在70%至80%。”
小劉進一步介紹稱,目前在深圳,包括中海云啟、中建鵬宸云筑、中洲迎璽三期等樓盤項目的實際得房率都達到90%以上。
另據小劉介紹,他平時并非主動帶看這些樓盤,但一般來說,當樓盤項目的實際得房率和品質提高后,對購房者的吸引力更強,客戶的成交意愿相較于以前的存量房更高。
此外,記者實地走訪深圳多個樓盤項目發現,不少置業顧問在向購房者介紹項目時,除了習慣性地介紹項目的區位、配套等因素外,也開始著重講解項目的一些新賣點,比如產品工藝、戶型設計等細節。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好房子”不應僅僅是硬件設施優良,單純硬件好只是好產品。房子具有社會屬性、公共品屬性,還需在配套、性能、服務等方面都表現出色,才能真正打造出“好房子”。“近年來,凡是配套完善、功能齊全、戶型設計合理、智能化程度高、有新型材料投入的項目,都受到市場歡迎,而舊模式下的產品,去化卻較為困難。”
事實上,隨著居住需求從“量”的滿足轉向“質”的追求,“好房子”的內涵早已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易居研究院分析指出:“在一些改善型住房需求中,購房者越來越注重房屋的空間感,相關設計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同時,部分新房功能迭代靈活,適老化衛浴、可變隔墻成為改善型產品的標配。”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