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04 23:33:00
2025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鐘錚關注卡牌盲盒亂象與生成式人工智能視頻傳播管理。她指出,卡牌盲盒亂象背后是利益驅動,建議生產企業公開設計機制并設置保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同時,她還關注到AI合成視頻內容傳播問題,建議加強對老年人的宣傳教育,平臺方應加強審核監督。
每經記者 陳鵬麗 每經編輯 董興生
陽春三月,萬眾矚目的2025年全國兩會如期召開。
據央視新聞消息,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介紹,已有2893名代表向大會報到。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黨委副書記、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鐘錚就是其中一員,今年,她重點關注卡牌盲盒亂象、生成式人工智能視頻傳播管理等領域。
2025年,是鐘錚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三年。在她赴京參會前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美的集團總部與她進行了對話。鐘錚告訴記者,今年兩會,她更關注民生領域,所提交的建議均是基于日常調研而提出。
鐘錚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名母親,鐘錚留意到卡牌盲盒亂象的存在。她表示,卡牌盲盒不僅占用孩子們大量學習時間,還給家庭帶來了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孩子們以擁有“稀有款”卡牌為榮,會逐漸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鐘錚認為,有必要呼吁社會關注這一問題,重視整治卡牌盲盒亂象,防止未成年人“集卡成癮”。
“我是一名母親,我的小女兒今年10歲。去年,我注意到家里突然多了不少卡牌類產品。通過與女兒交流,我了解到這些卡牌中有一些稀有款很難獲取,而孩子們以擁有這類卡牌為榮。基于此,我開展了調研,訪談了20多個家庭,發現這并不是孤例,而是一個普通存在的社會問題。”鐘錚向記者講述了其今年關注卡牌盲盒亂象的原因。
鐘錚認為,這種現象背后主要是利益在驅動。卡牌盲盒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生產企業利用低概率“隱藏款”“即時變現”等設計機制,激發未成年人“成癮心理”。孩子們很難抵御這種誘惑,便容易沉迷其中。同時,由于卡牌定價遠高于實際價值,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空間非常大。“不僅生產企業,銷售企業、二手市場甚至鑒定機構都積極參與其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鏈條。”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遏制這類現象?鐘錚也有自己的思考。
她認為,首先,生產企業應公開設計機制,尤其是“隱藏款”的抽取概率。同時設置保底機制,降低卡牌的稀缺性,從而降低卡牌流通價值,減少未成年人投機的心態。其次,完善法律法規,將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的《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升級為法律文件,明確處罰措施;加強對學校周邊銷售商的監管,確保他們嚴格遵守相關規定。
第三,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對于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嚴禁銷售卡牌和盲盒;對于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需在家長監護下購買;同時,銷售渠道應設置明確的警示性語言。第四,家庭和學校應加強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避免他們沉迷于卡牌盲盒,讓卡牌回歸游戲的本質,幫助小朋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2025年全國兩會,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均對生成式AI視頻傳播管理給予了關注,并提交了相關建議。比如,全國人大代表雷軍就提出了《關于加強“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重災區治理的建議》。
鐘錚同樣關注到了AI合成視頻內容的傳播問題。她表示,隨著AI技術的進步,視頻合成和制作的門檻大幅降低,導致網絡上出現了大量AI生成的視頻內容。
“這些視頻中,有些是模仿明星或專家的形象和聲音進行傳播;有些則是虛構人設,用于推銷產品,誤導消費者購買不必要的商品,造成財產損失,甚至產生信任危機;還有一些視頻通過流量變現,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現象。”鐘錚舉例稱,去年,網上就流傳過一條AI合成視頻,通過利用某高校教授的形象和聲音,虛假推銷保健品,誘導一些老年人購買。
基于這些現象,鐘錚開始思考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深入調研。她告訴記者,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兩個方面:一是AI技術降低了視頻制作的門檻,使得虛假內容的生產變得更容易;二是老年人對新媒體的識別能力較弱,容易被誤導。
鐘錚提出,要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加強對老年人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識別虛假內容的能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平臺方應加強對AI生成視頻的審核和監督,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對于AI生成的視頻,應強制標注警示性提示,提醒消費者注意辨別。
內容傳播管理上,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法律法規體系上存在不完善之處,鐘錚希望有關部門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明確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和隱私保護標準;對于不合規的AI生成視頻,應加大處罰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懾。內容審核上,鐘錚認為,應進一步完善AI技術手段,提升AI審核的準確率和效率。
在接受采訪時,鐘錚還提到,去年兩會她提出的3份代表建議均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回復。這讓她備受鼓舞,履職心態也發生了轉變。去年,她逐漸將調研變成一種日常行為,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轉化形成正式的議案。
鐘錚說:“這三年的履職經歷讓我成長很多,也讓我更加堅定了通過建議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心。未來,我將繼續關注民生和經濟領域,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建議,為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貢獻力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