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8 20:54:36
過去兩年,國內體外診斷行業經歷了一場從狂熱到冷靜的深度調整,但近段時間人工智能醫療概念的爆火也讓IVD行業重新回到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業績虧損,股價向好”是目前IVD行業的普遍現象。對此,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首席分析師郝世超指出,體外診斷行業長期增長邏輯明確,未來3~5年,有望進入“技術驅動差異化競爭”的新階段。
每經記者 許立波 每經編輯 陳俊杰
過去兩年,國內體外診斷(IVD)行業經歷了一場從狂熱到冷靜的深度調整,但近段時間AI(人工智能)醫療概念的爆火也讓IVD行業重新回到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
“業績虧損,股價向好”是目前IVD行業的普遍現象,以Wind的“體外診斷”板塊為例,截至2月28日發稿,55家企業中共有26家企業發布了2024年度業績預告,其中僅4家預增或扭虧,其余22家均出現業績預減甚至虧損的情況。股價方面,若計算2月累計漲跌幅,則55家企業中僅有5家下跌,熱點公司如安必平、迪安診斷、貝瑞基因、華大基因等月漲幅超過50%。
對此,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首席分析師郝世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體外診斷行業長期增長邏輯明確,未來3~5年,有望進入“技術驅動差異化競爭”的新階段,具備全產業鏈布局和國際化能力的企業將率先突破。
據悉,我國體外診斷市場由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分子診斷、血液學及體液、即時檢驗(POCT)等細分領域構成。根據IQVIA艾昆緯報告,2023年國內免疫診斷市場達到了375.21億元,占國內體外診斷市場份額的37.59%,為體外診斷占比最高的細分類別。跨國企業目前仍占國內免疫診斷市場的主導,跨國企業和國產廠家占國內免疫診斷市場的比重分別為71.2%和28.8%。
以新近披露業績快報的IVD公司為例,東方生物預計去年實現營業收入8.27億元,同比微增0.80%,其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5.76億元,同比減少33.67%。公司稱,其經營業績主要來自于常規檢測業務,該業務整體保持穩定。但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行業競爭激烈,部分收購及新設項目短期業績不及預期。
熱景生物預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62%,扣非后歸母凈利潤虧損則從上年度的5819.66萬元擴大至2.43億元。公司解釋稱主要系2024年度公司按照相關政策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加大研發投入和確認對外投資損失所致。
總體而言,盡管大部分企業早已開展積極“自救”,力圖通過挖掘新產品新業務、加強營銷推廣以提升盈利能力,但由于IVD行業對產品研發有著較高門檻,從立項到產品上市通常需要較長周期且投入巨大,短期內行業仍面臨“陣痛”。
不過,也有部分企業或依靠海外市場,或是切中了“小而美”的領域風口,已經逐漸從低谷中走出,股價和業績表現均明顯回暖。
圣湘生物是目前已披露業績快報的IVD企業中凈利潤增幅最大的。業績快報顯示,圣湘生物2024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4.97億元,同比增長48.60%,扣非后歸母凈利潤也同比增長194.13%。圣湘生物表示,其呼吸道類產品營業收入較上年實現翻倍,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
奧泰生物的業績增長則是依靠精準把握POCT細分領域的市場動態。業績快報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8.70億元,同比增長15.25%,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2.39億元,同比增長62.92%。奧泰生物稱,公司持續深耕體外診斷行業的POCT細分領域,通過高研發投入“確保每月都有新產品上市”。
行業龍頭邁瑞醫療方面,公司截至目前雖未披露業績快報或是業績預告,但根據其此前披露的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公司體外診斷產線前三季度增長超過20%,受益于加速推動海外本地化生產和中大樣本量實驗室突破,國際體外診斷產線增長超過30%,國內化學發光、生化、凝血等業務的市占率穩步提升,其中化學發光的占有率有望在國內再超一名進口品牌并成為市場第三。
與此同時,體外診斷行業的競爭焦點正逐步從“規模驅動”向“技術驅動”轉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生物技術、分子診斷技術層面的持續突破,AI也在成為行業格局重塑的重要力量。
湘財證券在日前發布的研報中指出,近期AI+醫療應用備受市場關注,尤其AI+體外診療相關方向由于應用成熟,市場表現尤其亮眼。隨著人工智能產品在醫療領域被越來越多使用,更多AI+醫療產品延伸至院內院外更多場景,并更加深入的整合進醫療流程。據此,湘財證券建議關注積極布局AI+診療的體外診斷、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相關公司。
行業拐點何時來臨?對此,郝世超向記者表示,“我們認為業績拐點的到來將依賴于技術創新(如多組學應用)、政策紅利(基層醫療投入)和全球化能力,拆分到具體的實操則關注這三個層面:頭部企業研發管線中高端產品的商業化進展;新興市場訂單增長及本土化產能落地;AI+IVD模式在臨床端的規模化驗證”。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18238502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