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15 20:13:41
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民營火箭公司藍箭航天獲得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9億元投資,主要用于可重復使用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的研制、試驗及生產,標志著耐心資本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支持。此次投資不僅是藍箭航天迄今為止單筆金額最大的融資,也反映了資本對商業航天行業的信心。
每經記者 楊煜 每經編輯 梁梟
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長周期——走上商業航天這條“四高一長”的賽道,注定需要入場資本陪伴企業一同“長跑”。
2024年,耐心資本頻頻在政策端提及,并與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相結合。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領域,商業航天可以說與耐心資本的壯大相隨而行。
近日,民營火箭公司藍箭航天獲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9億元投資,后者也成為藍箭航天歷次融資中單筆投資金額最大的投資機構。資金將主要用于藍箭航天可重復使用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的研制、試驗測試及生產。
這次投資是耐心資本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典型案例。隨著2024年千帆星座、中國星網陸續開啟衛星組網,行業需求側爆發在望,市場整體的投融資規模預計將進一步放大。站在規模商業化的重要關口,商業航天也需要更多耐心資本的支持。
2025年,藍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將迎來首飛,并期望在三次飛行內實現一子級的回收。此外,業內多款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商業運載火箭也將迎來首飛。行業提速的拐點正在浮現,民商火箭企業“摩拳擦掌”,資本方是否更具信心、更有耐心?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話了藍箭航天兩位資方代表——建銀國際(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論語和基石資本執行董事浦檳巖。在兩位資方代表看來,盡管遭遇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影響,藍箭航天從研發和產品角度來看仍比較符合預期。不過,商業化仍有賴于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而伴隨國家衛星互聯網建設的提速,行業已顯現加快發展的跡象。
新興產業的發展總是伴隨著風險與探索,而資本所熟稔的,正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商業航天賽道的一部分確定性來自其市場潛力。
“我們已經從美國和全球的經驗上看到了商業的可行性,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航天強國,所對應的市場潛力是毋庸置疑的。”浦檳巖打了個比方,“火箭就像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成后可以搭很多東西上去,衛星只是目前商業閉環最清晰的鏈條,太空挖礦、太空旅行同樣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然而,這一廣闊市場何時才能走向成熟?
以2015年為發展元年,中國商業航天即將跨過十年之檻,但十年過去,真正的商業化閉環尚未形成。相比于SpaceX在商業航天領域的一騎絕塵,中國商業航天整體上的差距依舊存在,包括衛星發射組網進度、可回收火箭的產品化進度,以及火箭和衛星成本。
圖片來源:藍箭航天提供
商業化的緩慢拉長了行業的發展周期,也加大了企業對資本投入的需求。
浦檳巖表示,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于SpaceX發展初期給予了非常多的研發和訂單支持,這尤其在企業發展的初期至關重要。與美國的發展路徑不同,中國商業航天在發展的初期,參與國家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爭取政府商業航天采購項目較為受限,中國商業航天公司需要更多依托于從創業投資基金獲取發展所需資金。
2024年4月以來,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壯大耐心資本屢屢成為討論焦點。商業航天亦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領域。浦檳巖強調,相比于其他賽道,耐心資本在商業航天領域發揮的作用可能更加直接和關鍵。
那么,資本要如何練就“耐心”?
耐心離不開信心。趙論語指出,資本是否耐心除了要看資金端的屬性,最重要的還是有沒有信心。“你是否相信行業具有星辰大海的前景?是否相信所選標的在研發和商業化方面的能力?”趙論語給出回答,“有信心的話,如果資金端沒有特別的壓力,自然就有耐心了。”
盡管在普遍認知中,商業航天企業往往需要較高的研發資金和固定資產投入,但在趙論語看來,商業航天并沒有特殊到擁有比其他行業更長的回報周期,“商業航天的商業邏輯并不復雜,在技術上也不是‘登珠峰’的概念,也就是‘上青藏高原’,星箭領域最終比拼的還是制造成本和產品的穩定性”。
圖片來源:藍箭航天提供
此外,市場環境同樣是資本信心的重要支撐。
“不管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穩定性和政策可預期性對于形成耐心資本十分重要,”趙論語補充道,“中國資本市場的穩定性在國家的正確導向下有望快速好轉,對形成耐心資本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浦檳巖表示,商業航天由于產業鏈條比較長且復雜,單一環節實現盈利的周期確實會長一點。但實際上,對投資機構而言,并不一定以企業盈利來看投資的回報周期。只要企業一直往前走,不斷突破邊界出現新的里程碑,建立競爭壁壘,企業的整體價值就會逐漸提升,無論是體現在估值上還是合理的退出路徑上。
不過,目前國內尚無針對商業航天領域企業上市的明確通道。浦檳巖表示,企業仍需要在一級市場進行融資,但隨著融資需求的規模不斷擴大,這也帶來一定挑戰。當前階段,企業的風險敞口已經較小,如果能夠明確商業航天企業的上市標準,將對耐心資本的整體環境有更大改善。
回顧中國商業航天十年,中國企業正在技術與市場兩端快速追趕。
浦檳巖表示,過去十年,中國商業航天已經基本度過了“從0到1”的產品階段,產品化能力、降成本路線、批量化能力已經形成了比較有效的積累。以現階段的發展時點看,未來10年將是行業“從1到10”“從1到100”的關鍵時期,隨著下游星座加速建設,全產業鏈會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趙論語將商業航天的商業閉環劃分為“小循環”和“大循環”。其中,“小循環”指組網基建環節衛星需求、火箭需求以及二者之間供應鏈的循環,“大循環”則是組網之后在C端或B端的變現。趙論語認為,衛星互聯網建設的緊迫性要求組網環節加快,同時市場化供給已經基本上接近準備好的狀態,預計行業將加快發展。
拐點正在浮現。2024年12月16日,我國衛星互聯網低軌01組衛星成功發射升空。此外,自去年8月以來,“千帆星座”極軌01—03組衛星接連發射成功,在軌衛星數量已達到54顆。對此,中信證券研究發文評價道,中國星網和G60千帆星座正式揭開大規模衛星組網序幕。
圖片來源:藍箭航天提供
浦檳巖表示,2024年來看,衛星互聯網的整體建設進度有一個明顯的加速,按照這一趨勢,明后年可能將真正進入規模化組網發射的階段,從而拉動整個行業往前走。同時,在需求牽引下,火箭產品的迭代速度也會加快,企業的商業化能力會更強。
不過,將視野轉向國際,SpaceX在星座組網及重型火箭產品的研制上仍相對領先。談及中美商業航天的發展差距,除了SpaceX發展較早以外,浦檳巖認為,美國對于企業中早期的失敗,以及對企業研發和訂單的支持都有更高的包容度。
另一方面,趙論語也表示,因為比較優勢的不同,中美在產業發展上節奏不一定一致,例如在發展早期美國會快一點,到產業化階段我們會快一點。“還有政府、市場、機構等各方共識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我相信在共識達成后,資源‘飽和式投入’一旦形成,我們還是能很快(發展起來)。”趙論語補充道。
無論如何,中國商業航天已站在規模商業化的重要關口。
“從這個維度來說,可以類比我們投資階段劃分,從天使、VC階段逐步向PE階段轉移,資本方對不同階段的項目會有不同的關注和側重,這也導致更加注重長期價值。”浦檳巖判斷,隨著行業競爭格局逐步清晰,航天的投資將更加向頭部企業和關鍵供應鏈環節集中。
同時,浦檳巖認為,隨著行業領先企業跨過一個又一個的里程碑,行業整體估值也在不斷提升,企業對于資金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在批量化、商業化階段,“從1到10”或者“從10到100”也需要更多長期耐心資本的支持,后續行業資本也需要國家級資本等大體量資金的支持,這是和之前的資本市場環境的重要差異。
封面圖片來源:藍箭航天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