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09 13:27:51
每經編輯 孫志成
1月8日上午
在江西南昌安義縣鼎湖鎮
一摞摞現金壘成一座“金字塔”
足足有1486.07萬元
原來,當地種糧大戶凌繼河
又在給農民發年終獎
“萬小毛,508600元”
“孫龍芳,433200元”
……
當主持人念到“‘種糧狀元’劉守量,543550元!”大伙的歡呼聲更加熱烈?!霸俅萎敔钤母杏X怎么樣?”領到一大摞獎金后,劉守量被大伙團團圍住,成為“盤問”的焦點。
據江西日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劉守量自2011年起就成為凌繼河團隊的成員,一共種了1200畝水稻。
據新華社,十多年前,信心滿滿的劉守量應聘成為500多畝田的“田管家”,不久后卻發現,與自己在家種十幾畝田不同,規?;N植靠人工實現精細管理不容易,忙碌一年產量不高,還面臨歉收風險。
于是,“老把式”劉守量不只憑經驗、靠人力,而是積極前往各地接受培訓“學習種田”。
“種田不僅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經過多年摸索,劉守量把機械化手段作為“破題”關鍵,成為農機“多面手”,通過熟練駕駛旋耕機、收割機等提升種植效率。這讓劉守量的種糧面積提升到1280畝,在2018年一舉奪魁,獲得“種糧狀元”榮譽。
沒想到新挑戰隨之而來,雖有農機作為幫手,但錯過農時的情況還是偶有發生。劉守量回憶說,有一年夏天“雙搶”時節,他頂著烈日加班加點搶收早稻、搶栽晚稻,依然來不及,晚稻遭遇寒露風嚴重減產。
“后來我把翻耕、施肥、收割等環節都交給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劉守量說,這在每年“雙搶”時至少節省出一周時間,他得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田間管理上,開始關注農情監測等大數據新手段,在2021年重新奪得“種糧狀元”稱號。
“2024年晚稻遭遇連續高溫,好在我提前選擇了抗性好的水稻品種。”劉守量認為選對品種是這次折桂的關鍵,他把種子視為糧食的“芯片”,每年都會關注試驗田里表現優秀的新品種。他說,豐收秘訣就在于想方設法向新設備、新科技“要產量”。
“2018年我拿到了種糧狀元,這次再一次取得這個好成績,在這里我非常感謝凌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靠自己的雙手走出的致富之路。我希望明年后年拿到的年終獎將繼續突破60萬、70萬元。更希望明年能繼續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劉守量口中的“凌總”就是凌繼河。
據江西日報,凌繼河曾獲得中宣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2023年‘誠信之星’。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凌繼河深知,土地可貴,農民勞作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2010年,在外經商多年的凌繼河看到家鄉農田被撂荒,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決定返鄉“二次創業”,創辦了江西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立志要讓荒田“活”起來,更要讓農民有錢賺、有奔頭。在前往全國各地考察后,經過縝密思考,深諳耕種之道的凌繼河摸索出一套全新的種糧管理模式:把流轉的土地切塊交給職業農民組成的生產隊管理,并簽訂合同,確定一個基本產量,按月發放基本工資,到年底根據超額完成的產量領取“超產獎”。
“回到安義老家時,愛人和孩子都很疑惑,‘為什么舍棄穩定的生意,投入到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的農業中’?”事實證明,家人的擔心不無道理。公司創辦之初,特別是頭三年連續的寒露風,造成糧食大面積減產,公司經營實際虧了600多萬元。
公司虧錢,那農民的“超產獎”怎么辦,大家都指望著這筆錢改善生活?!霸偬澮膊荒芴澽r民!”為了兌現承諾,凌繼河不僅拿出了積蓄,甚至變賣了房產,按時發放了獎金。
“2020年,我們先后遭遇了洪澇和寒露風,兩季水稻加起來畝產不過1000斤,按合同產量合計是1500斤,這也意味著沒有完成任務?!睍r至今日,“投奔”凌繼河多年的南昌市新建區農民李鳳飛依然感動不已,“老凌在最為艱難的時刻再次把產量標準降低到1000斤,堅持按時發放‘超產獎’,這就是他履行‘再虧也不虧農民’承諾的最好證明。”
自2009年返鄉種田以來
為激勵農民種好地、多產糧
今年是凌繼河
連續第14年給農民發年終獎
從最初的98萬元到如今的1486.07萬元
已累計發放6970萬元
談到新一年的打算
老凌也早有盤算:
“2025年想讓更多的農民
特別是年輕人加入我們的隊伍
通過‘科技+管理’的模式
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
讓中國人的飯碗,都裝滿中國糧”
編輯|孫志成?蓋源源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人民日報微信,綜合洪觀新聞·南昌晚報(記者:李海燕 魏勇劍)、
安義發布(熊紹輝 張杰)、江西日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