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融媒體中心 2024-12-07 14:18:38
2024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第5年。推動川渝“破界”合作,瀘州先行先試,率先成立并實體化運行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瀘州)黨工委、管委會,與重慶市永川區、江津區建立常態化干部互派交流機制,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
瀘州堅持以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以高質量共建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為抓手,引領帶動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聚力推動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和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引領打造新時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合作新樣板,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
2024年,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120項重點任務計劃投資381.9億元,同比增長29.5%;1—10月完成投資368.9億元,占年計劃的95.6%。優勢產業融合共興,建圈強鏈下好“一盤棋”;合作平臺提質賦能,探索更多新賽道;開放協同合作共贏,攜手共建川渝“極聚力”;社會民生互通共享,共建高品質便捷生活圈……從山水相連到民心相通,從人文相親到產業相融,“雙向奔赴”正在加速,看不見的區域壁壘悄然打破,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上譜寫新篇章,川渝“一家親”“抱”得更緊。
小雪過后,天氣漸寒,瀘州市瀘縣百和鎮朱巷村1000多畝菱角菜長勢喜人。兩個多月后,它們將被采摘運往重慶涪陵的榨菜加工廠進行生產、包裝、出售。
中午時分,在合江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一輛輛滿載廢鋼材的紅色大貨車駛入瀘州鑫陽釩鈦鋼鐵有限公司原材料車間,忙著下貨。這些廢鋼材中,有40%至50%的量來自重慶。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瀘州積極“融圈”,主動為成渝“雙核”產業發展服務配套,推動優勢產業融合共興。
農業“融圈”,巴蜀魚米之鄉建設成效初顯
眼下,瀘州市正聯合重慶市江津區、永川區,共建100萬畝“巴蜀魚米之鄉”產業集群。依托與江津區、永川區土地相鄰、道路相連、農業產業相近的優勢,瀘縣和合江縣成為合作的橋頭堡。
合江縣巴蜀魚米之鄉產業融合示范園 市“東翼”辦供圖
作為榨菜的重要原材料,冬季正是菱角菜的快速生長期,四川通得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卞春林時常會到朱巷村的菜地里轉轉。
據朱巷村黨總支書記王勇介紹,今年8月,四川通得農業有限公司與朱巷村簽訂了意向合作協議并正式落戶百和,計劃流轉4000余畝土地,發展菱角菜產業,緊接著在9月進行了育苗,10月移栽種植。“首批1000多畝菱角菜明年1月就能采收。”
作為巴蜀魚米之鄉建設的重要區域,瀘縣與毗鄰的永川區聯手打造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瀘永融合發展示范園。
“示范園在區域上涵蓋瀘縣立石鎮、百和鎮、云錦鎮,永川區吉安鎮、仙龍鎮。”瀘縣現代農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何明江介紹說,示范園以“高粱+”“水稻+”為主導產業,布局“一園、三軸、三區”,規劃建設核心區2.3萬畝、拓展區1.5萬畝、輻射帶動區12萬畝。
為共同耕好這塊農業“試驗田”,瀘縣與永川從規劃共繪、項目共建、產業共興等六大方面開展合作。何明江舉例說,兩地共同編制《瀘永融合發展示范園總體規劃》,制定《瀘永融合發展示范園規劃建設項目表》,推動兩地聯合成立首家跨省強村公司,為兩地群眾提供全程機械化、生產托管等服務。
在合江縣白米鎮斗笠村壬河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蘑菇基地,早上6點,工人們開始一天的采摘工作,一簇簇鮮嫩的平菇被采摘打包裝車后,通過瀘渝高速公路發送到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進行銷售。
“從9月中旬開始到來年4月,每天都有新鮮的蘑菇發往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多則五六千斤,少則兩三千斤。”蘑菇基地負責人黃進軍是重慶江津人,在老家從事蘑菇種植10多年。隨著“巴蜀魚米之鄉”建設的推進,2023年,他來到斗笠村壬河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蘑菇種植產業,“這里的地理環境、水、氣候等都很適合種植蘑菇,目前種植面積30畝,有16個大棚,主要種植平菇和袖珍菇。”
據合江縣白米鎮黨委副書記蔣建華介紹,作為“巴蜀魚米之鄉”核心區之一,近年來,白米鎮在產業規劃上與江津區同頻共振,通過合作發展油菜、土豆、蘑菇等農產品種植,以及稻漁、稻蝦、稻蟹等“稻+”種養業,實現兩地合作共贏,白米鎮已成為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綠色蔬菜保供基地。
優勢互補,拓展產業協作新空間
瀘州與重慶的牽手不只在農業。
“今年10月的總廢鋼采購量為23.35萬噸,其中12.99萬噸來自重慶。”瀘州鑫陽釩鈦鋼鐵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瑞峰介紹說,近年來,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深入推進,公司搶抓機遇,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和成渝環線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優勢,積極開拓川渝市場,強化雙邊合作,推動鋼鐵企業從單純生產型向生產、回收、加工、貿易多種業態發展。
瀘州鑫陽釩鈦鋼鐵有限公司。向波 攝
陳瑞峰舉例說,公司45%左右的成品鋼材回銷重慶市場,銷售網點在重慶實現全覆蓋,年均銷量100萬噸左右,年銷售額40億元。同時,公司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與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未來,公司將深化與重慶區域的相關產業合作,持續拓展市場渠道,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增強產業鏈韌性,助力雙城經濟圈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位于瀘州國家高新區的瀘州高新中航傳動轉向系統有限公司自2016年落戶瀘州以來,也與重慶企業有著密切合作。“與重慶長安汽車合作的新能源汽車配件去年開始正式生產,已經成為我們新的增長點。”該公司總經理王家生以齒軸為例,介紹道:“生產的上端如鍛造等工序,絕大多數是由重慶企業完成的。我們將這些產品進行再加工,然后銷往各大車企,重慶企業也會將磨齒等工序交給我們來完成,形成產業鏈協同效應。”
在王家生看來,瀘州與重慶地緣相近,重慶的整車廠多,汽車零部件相關產業發達,與重慶企業的合作,形成了產業結構互補和能力互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