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融媒體中心 2024-11-15 19:03:12
以前,瀘州橄欖賣不起價,果農寧愿讓其掉在地上也不愿意采摘出售;幾年前,瀘州的制筍廠工藝設備落后,采用傳統生產方式生產,產能落后,對出口望塵莫及。
如今,瀘州橄欖和筍制品出口到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四川橄欖出口業務“零”的突破,同時,瀘州筍制品出口躋身全省第二。
這樣的改變,離不開瀘州海關的真幫實扶:走進“瀘字號”企業了解實情,幫助企業解決手續辦理問題、打通貿易壁壘等,讓各種紅利惠及企業。
11月1日,從瀘州出發的兩批次共13.9噸出口橄欖抵達越南,客戶順利簽收。四川橄欖出口業務實現“零突破”。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52.3億元,增長54.6%,排名全省第五位。其中,不能忽視的是“瀘字號”出口產品的外貿力量。
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是瀘州市的新時代命題。近年來,瀘州市堅定發展外貿經濟,建設四川南向開放橋頭堡,助力瀘字號、瀘州造產品出海,推動瀘州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瀘州海關全力保障全省首批瀘州產橄欖出口越南。
“跟單”服務
全省首批橄欖走出國門
四川首批橄欖成功出口,背后是瀘州的助力。
10月21日,一輛載有5噸合江橄欖的冷鏈車從合江縣臨港街道雨臺山村小潘橄欖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出,在瀘州海關監管下,踏上出口越南的行程。幾天后,第二批8.9噸出口橄欖再次從瀘州出發。
“在瀘州海關的幫助下,3個工作日內完成了出口水果果園基地的注冊登記。”合江縣小潘橄欖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潘敏表示,下一步準備將合江橄欖出口到新加坡、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爭取讓經濟價值最大化。
瀘州有經營多年的橄欖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合江等地。但為何一直沒有出口?
瀘州海關監管二科科長李迎春說,水果出口的前提是在當地海關進行出口水果果園基地備案,而在此之前,全市乃至全省都沒有關于橄欖這種水果的出口果園基地備案。
今年7月,瀘州橄欖準備出口,當負責人找到瀘州海關了解籌備事宜時,瀘州海關發現,瀘州這家果園竟是省內第一個申請將橄欖作為出口水果的果園基地。而這也意味著瀘州辦理的橄欖果園備案在省內沒有經驗可循。
橄欖作為水果出口,各貿易國對產品有何標準和要求?瀘州橄欖是否達到出口條件?辦理備案又需要哪些手續?這些繁瑣事務曾讓潘敏頭痛得“想要放棄”,是瀘州海關及時送來了暖心服務。
瀘州海關成立的瀘州農產品出口工作專班,對這批即將出口的橄欖進行“跟單”追蹤,一邊指導企業完善質量管理體系,一邊積極爭取成都海關指導支持。
專班工作人員到果園基地現場勘查近10次,對照出口標準,從農藥監測、間種等方面給予企業一一指導。經過3個多月的“跟單”,瀘州橄欖終于成功注冊出口橄欖水果果園基地備案,為全省首批橄欖出口奠定了基礎。
打通出口貿易通道,意味著打通了瀘州橄欖的海外銷路,瀕臨荒廢的大片橄欖果園得以激活。因銷售渠道有限,以前橄欖售價每公斤僅一兩元,果農寧愿果子掉在地上也不愿意采摘下來出售。銷往國外后,橄欖身價倍增,好果子每公斤能賣到十五六元。
橄欖出口通道打通,提高了果農種植積極性,讓果農增收有了新希望,橄欖果園又有了生機。
潘敏表示,今年是小年,目前出口的13.9噸橄欖只是一次嘗試。打通銷路后,等到來年豐收,1000多噸橄欖有望遠銷海外,有了盼頭的果農們干勁十足。
瀘州海關對進口糧食開展后續監管。
專項指導
瀘州筍制品出口躋身全省第二
眾所周知,瀘州白酒全國知名,其出口貿易規模排名全省第二。但鮮為人知的是,瀘州筍制品出口規模也在全省排名第二。
“今年瀘州農產品出口表現強勁,特別是筍制品出口。”李迎春清楚地記得,幾年前瀘州的制筍廠工藝設備落后,還在采用傳統生產方式生產。如今,出口貿易倒逼企業擴能改造,制筍廠不僅擴大了規模,還升級了生產工藝。
瀘州筍制品出口規模快速增長的背后,是瀘州對外貿經濟的培育與支持。
瀘州海關與相關部門深入企業、林地調研,全面梳理分析瀘州竹產業潛在增長點、出口點及產業發展點,為出口企業制定幫扶方案,挖掘瀘州外貿潛力,推動本地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
今年1-9月,瀘州海關監管筍制品出口151批次,貨值278.22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22.3%、65.7%,主要出口到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瀘州筍制品出口并非一帆風順。遭遇貿易壁壘時,瀘州海關是“瀘字號”出口產品的堅強后盾。
籌備出口之初,瀘州筍制品某些指標達不到出口國家標準。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要求,瀘州海關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生產工藝,加強成品殺青、裝袋、殺菌等生產加工過程控制、成品關鍵點質量控制等,幫助企業完善質量風險管理,建立筍制品出口質量的可追溯系統,瀘州筍制品因此得以順利出口美國、日本。
與此同時,瀘州海關積極收集企業需求,主動協調溝通,為企業解決難題7件,簡化業務流程5項。鼓勵企業辦理出口備案,指導幫助企業快速獲取相關資質,目前瀘州注冊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已達30多家。
在地方政府和部門的扶持下,2021年以來,瀘州竹筍企業原料收購區域從原來的一縣兩區5000余家農戶擴大到兩縣三區2萬余家農戶。原料基地從原來的5個原料基地3000余畝,擴大到7個原料基地6000余畝。
近年來,瀘州海關對有出口意向和條件的企業開展備案、注冊等政策的專場培訓,并培育和指導符合出口條件的果園基地積極備案,瀘州產龍眼、荔枝、橄欖等“瀘字號”產品不斷走出國門。
7月24日,瀘州市今年首批荔枝出口;10月21日,四川首批橄欖出口。首批橄欖出口,帶動了其他水果果園基地到海關咨詢備案,目前1家真龍柚和1家橄欖果園正積極準備注冊出口水果果園基地備案。
截至目前,瀘州地區已備案的出口水果果園基地由原來的4個,擴大到現在的8個。
瀘州海關在出口水果果園監管荔枝品質。
建立“清單”
為想出口的產品搭上梯子
“瀘字號”產品源源不斷出海,靠的是什么?
作為四川率先開通國際水運、陸運的城市,瀘州市依托“天府首港”——瀘州港、中歐班列、鐵海聯運貨運班列等優勢,積極探索長江內河“極簡通關”集成改革等,提高開放平臺能級,暢通開放通道,推動對外貿易持續增長,開放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近年來,瀘州海關聚焦優化營商環境,立足瀘州港口特點,發揮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和進境指定監管場地“四場合一”優勢,為瀘州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3月,《瀘州海關支持農產品進出口12條措施》出臺,支持擴大出口,精準推動“瀘字號”優勢特色食品農產品出口“擴、增、穩”,全力支持瀘州外貿高質量發展。
結合瀘州外貿發展和產品特點,瀘州海關還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28條、促進外貿保穩提質15條等措施,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多措并舉穩外貿。
如何讓更多“瀘字號”特色產品走出國門,提升影響力?瀘州海關建立農產品保障清單,開通出口食品農產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疊加運用24小時預約通關,屬地查檢系統及“云簽發”等便利化通關措施,保障新鮮易腐農食產品隨報隨檢、即檢即放,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出口成本。
瀘州海關將企業通關時間壓縮至0.5個工作日,為企業出口節約倉儲成本,為后續運輸、租船訂艙節約時間,全力保障鮮活農食產品優“鮮”出口。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瀘州海關不遺余力服務外貿經濟發展,組建跨境貿易營商環境工作專班,對照四川省營商環境評價工作涉及海關的指標多點發力,助推瀘州市跨境貿易營商環境指標連續3年保持全省前列。
怎樣讓各種政策紅利惠及企業?
瀘州海關立足瀘州口岸特點,積極爭取海關總署通關便利化舉措加快落地瀘州,完成全省首票“抵港直裝”和首票“離港確認”貨物在瀘州通關,平均每票節省企業物流時間1-2天。
推動四川首票“內河運費扣減”進口貨物落地瀘州,2023年6月首票貨物試點以來,累計幫助企業扣減內河運費556.96萬元,享受稅收優惠74.92萬元。
近年來,瀘州市口岸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瀘州海關等部門進企業、解難題,創造良好的外貿經濟發展條件,推動瀘州市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6月,瀘州市進境糧食集中到港,導致港口配套倉庫不足。瀘州海關得知這一情況后,全力調配人力,加班加點做好通關服務保障,節省進境糧食企業滯箱費約1000萬元。
今年以來,瀘州海關利用“關長送政策上門”、企業調研、業務現場問題收集等方式,幫助企業解決政策使用、通關操作等問題50余次。
“履行好‘守國門、促發展’的職責使命。”李迎春表示,下一步,瀘州海關將持續跟進企業需求,優化創新服務方式,因地制宜施行惠企政策,以推動瀘州農產品出口為抓手,讓更多“瀘字號”農產品走出國門,為鄉村振興注入海關力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