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07 11:58:35
淮安以7%的增速脫穎而出,領跑江蘇全省。
每經記者 劉艷美 每經編輯 楊歡
現代快報消息,11月6日,記者從江蘇省統計局獲悉,今年前三季度江蘇13個設區市地區生產總值(GDP)數據出爐,GDP總量達到97744.29億元,同比增長5.7%。
圖片來源:江蘇省統計局網站
從各設區市來看,蘇州以近1.85萬億元的GDP總量穩居榜首,南京和無錫緊隨其后,分別突破1.3萬億和1.1萬億大關。前三季度南通以超9414億元的GDP總量名列第四,距離萬億總量指日可待。常州、徐州等城市總量分別超過7000億元和6000億元。
從增長率來看,淮安以7%的增速脫穎而出,增速排名第一。宿遷以6.9%的增長緊隨其后,南通則以6.3%的增速位列第三。此外,超過全省5.7%增速的還有徐州、無錫、蘇州、揚州、常州、連云港,鎮江以5.7%的增速與全省增速持平。
解讀:從細分指標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淮安工業表現尤為突出,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工業用電量增長27.6%、規上工業投資增長24.3%,均排在江蘇首位。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去年淮安同樣表現不俗,全年GDP增速達到7.8%,與宿遷并列江蘇全省第二,僅次于連云港的10.2%,淮安GDP也一舉突破5000億元。
位于中國南北交界處的淮安,明清時曾是著名的漕運之都,與蘇州、杭州及揚州并列為運河“四大都市”。不過隨著水運衰落、鐵路落后,淮安經濟中心地位不保。過去很長時間里,在強手如林的江蘇,淮安經濟總量排名靠后,僅高于宿遷和連云港,發展并不起眼。
不過2021年起,淮安高調喊出“項目為王、環境是金”的口號,天合光能、中天鋼簾線、臺華新材料、南高齒高速齒輪等超百億元制造業項目陸續落地。
根據規劃,到“十四五”末,淮安將培育綠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型裝備制造四個千億級產業,規上工業產值實現翻番,加快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集聚區、長三角北部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不僅如此,淮安正在重拾地利優勢。徐宿淮鹽、連淮揚鎮、寧淮城際三條高鐵將在這里交匯,沂淮、沿淮、淮泰鐵路建設也已提上日程,一個“米字形”高鐵網絡雛形已現。與此同時,依托大運河和淮河“十字形”交會航運優勢,去年淮安內河集裝箱吞吐量占全省約40%,連續多年位居江蘇全省第一。
去年8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復《淮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淮安被定位為長三角北部現代中心城市、全國綜合交通樞紐。不久前,江蘇省委又明確提出“支持淮安利用綜合交通優勢高質量發展樞紐經濟”。這個蘇北“小兄弟”,正在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
我國冰雪經濟規模將達1.5萬億元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7年,冰雪運動場地設施更加完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冰雪運動更加廣泛開展,我國冰雪競技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2萬億元。到2030年,冰雪經濟主要產業鏈條實現高水平協調融合發展,在擴大就業、促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冰雪消費成為擴大內需重要增長點,建成一批冰雪運動和冰雪旅游高質量目的地,“冰雪絲路”、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發展邁上新臺階,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
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
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發布批復,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根據批復,大連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批復要求,大連要發揮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東北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連篇章。
廣州打造千億級新型儲能產業集群
廣州日報消息,廣州市工信局近日發布《廣州市推進新型儲能產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以“定產業方向+建專業園區+招優質企業+促政策支撐”四核驅動,首批建設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等3個新型儲能產業園,示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儲能產業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制高點。在三大新型儲能產業園區帶動下,力爭全市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到2025年達600億元以上,到2027年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到2030年形成三千億級產業集群,到2035年形成五千億級產業集群。
長贛鐵路項目迎來重大進展
瀏陽發布消息,備受關注的長贛鐵路項目,日前迎來重大進展。據國家生態環境部最新消息,新建長沙至贛州高速鐵路項目已于11月5日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審批。隨著環評的批復,長贛鐵路也即將進入建設階段。長贛鐵路新建正線長429.48km,設計速度350km/h,建設工期為5年,預計2029年12月前建成通車。
哈爾濱打造全國低空經濟發展集聚區
哈爾濱日報消息,近日,哈爾濱市印發《哈爾濱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其中提出,依托哈爾濱市航空航天產業基礎、科教資源優勢,培育壯大通航飛機、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器)三大低空制造產業鏈,建設一批低空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打造特色鮮明、要素集聚、智能高端、開放活力的全國低空經濟發展集聚區和示范區,成為具有國內影響力的“天空之城”。
工信部:培育更多低空產業頭部企業
工信部網站消息,近日,工信部召開低空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
會議指出,低空產業是低空經濟的物質載體,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向,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航空技術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發展低空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會議強調,謀篇布局低空裝備創新體系、產業體系和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行業發展良好生態。加強企業梯度培育,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發展,培育更多低空產業頭部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力發展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低空裝備,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全方位賦能低空產業體系。
強化部屬高校低空產業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深化校企合作,統籌推進高端科研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和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促進形成多元化接力式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深入推進低空裝備創新應用試點,強化法規標準體系、試驗驗證體系建設以及創新平臺布局,更好發揮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各類園區作用。
我國首次發布國家生態保護修護公報
11月6日,自然資源部發布《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2024》,這是我國首次以公報形式全面反映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公報》評價了我國自然生態基本國情,發布了大氣水、地表水、海水、成土母巖(質)、土壤、氣溫等自然生態背景狀況。去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為2.5萬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7.2%,比2022年減少5.2%。在已完成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范圍中,我國養分中等及以上的土地面積達到197.1萬平方千米、占比超70%。
在林地、草地、濕地、耕地等自然生態特征方面,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林地面積為283.7萬平方千米,全國草地面積為263.2萬平方千米,全國濕地面積為23.5萬平方千米,全國耕地面積為128.6萬平方千米。此外,《公報》還指出了我國生態風險狀況。例如,去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下降至262.8萬平方千米。我國海域去年共發現赤潮46次,累計面積1466平方千米等。
最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數據,深圳廣州長沙客運強度居前三
11月6日,交通運輸部發布最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數據速報。2024年10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13條,運營里程10455.3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49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7.7億人次,進站量16.5億人次。
10月份,客運量環比增加1.9億人次,增長7.1%,同比增加1.1億人次,增長4.2%。10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53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長3.3%,同比降低1.8%。
封面圖片來源:淮安發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