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28 14:19:21
10月28日,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成都東部新區圓滿閉幕,歷時186天,吸引超1000萬中外游客。本屆世園會創下多項紀錄,首次采用“1個主會場+4個分會場”模式,展示成都公園城市的魅力。閉幕后,主會場將更名為“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繼續對外開放,成為城市公園,持續惠民。
趙鑫 每經編輯 唐元
10月28日,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下稱2024成都世園會)圓滿落下帷幕,成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從初夏到深秋,從相逢到告別,186天會期內,超1000萬中外游客目睹了“公園城市·幸福成都”的多姿芳容,定格下難忘的成都“世園記憶”,留下了一個個城市打卡“新地標”。
我們期待再相聚,也思考芙蓉綻放的綺麗錦繡如何從“此時開”到“時時開”?進入“后世園時代”,于成都而言,場館設施如何再利用、公園城市理念如何再推廣、世園城市價值如何再轉化?
“月月有主題”的生活美學和“周周有活動”的消費熱度,是2024成都世園會給游客帶來的別具一格的感官體驗。據悉,2024成都世園會的展園總數、境外展園數量、協會和企業展園數量均創下歷屆B類世園會之最,參展城市更是實現五大洲全覆蓋。此外,本屆世園會首次采取“1個主會場+4個分會場”的模式,除了在成都東部新區絳溪河生態走廊中部建設了主會場,還設置了溫江川派盆景、新津現代農藝、郫都花卉苗木、邛崍生物多樣性保護4個主題分會場。
為真正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園盛會,讓世園會精彩不斷、熱度不減、水平不降,在成都人民精心呵護和妥善利用下,成都世園會主會場閉幕不閉園,繼續對社會各界正常開放。
據介紹,2024成都世園會閉幕后,主會場擬更名為“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作為城市公園向公眾開放,并積極爭取納入成都創建國家植物園申報范圍,承載2025年世運廣場和部分非競賽項目,繼續保留成都世園會的大眾記憶,持續展示公園城市營建成果。四個分會場也將繼續依照自身特色融合農、商、文、旅要素培育打造市場主體和特色景區,讓世園會變為城市發展的長期福利。
作為2024成都世園會主會場實際運營方,成都園藝博覽運營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成都世園會閉幕后運營管理籌備工作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票務、交通物流、參觀服務、園區保潔等工作正在加緊組織實施,為閉幕后接續工作做好充分準備,保障世園會運營管理服務質量,以更高水平、更大熱情服務廣大游客。”
成都向來重視重大賽會活動后的場館再利用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成都大運會后,49個新建或改建的體育場館設施通過“短期+長期”相結合的市場化運作方式,有效實現了場館惠民和可持續利用。各路明星演唱會和音樂節會、2024年湯尤杯以及即將到來的2025年世運會等各類重大賽事活動,都持續受益于大運會留下的體育遺產。
2024成都世園會同樣為成都,尤其是主會場成都東部新區攢下了不少“家底”, 這些“家底”成為這座僅成立4年多的年輕城市新區優化公共服務、提升城市能級的寶貴財富。比如,世園會主展館將轉化為東部新區的文化藝術中心,綜合服務館將轉化為未來公園社區鄰里中心……“公園中享服務”的藍圖即將變為一個個長久的惠民紅利。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自然條件,讓成都自古就形成了種植花木、喜愛花木的傳統。以花之名,成都通過一場世園盛會,將超大城市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公園城市圖景逐一展現,也向世界人民傳遞出“美美與共,各美其美”的城市品質。透過這個窗口,我們看到了一個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成都,體驗到一個濃縮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成都。
事實上,選取成都東部新區作為2024成都世園會主會場,背后有著深層次的考量。
成都東部新區因成渝相向發展而生、因城市轉型發展而立,自誕生之初就被賦予“建設彰顯公園城市特質的現代化新城”的重要使命。
在“藍綠交融、山水相依”的公園城市建設理念下,成都東部新區將“公園中建城市”作為布局規劃中一以貫之的理念,主會場位于絳溪河生態綠廊中部,保留了80%地形地貌,3633畝的規劃總面積中保留現狀林地28公頃、現狀樹木401棵,并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增加植物多樣性。
如今,走進世園會主會場,便能體驗到絳溪河蜿蜒而過,絳霞湖鑲嵌其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繞周身的宜人意境。
近日,國務院批復了《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就創造宜居美好生活方面,《規劃》著力塑造城園相融、藍綠交織的優美格局,以水網、綠道和生態廊道串聯全域公園,形成綠色生態基底,以1275平方千米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作為城市綠心,構建“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城鎮空間結構,使城市成為“大公園”。
龍泉山下,三岔湖畔;青山相向,碧波蕩漾。以世園會主會場溶解公園城市邊界的創新實踐中,成都東部新區將進一步提升沱江、絳溪河生態品質,增強生態、景觀、文化等功能,沿江(河)布局大型城市公園、重大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形成擁江發展新格局,打造城市核心生態骨架、景觀廊道、重大城市功能集聚的城市發展軸,推動山水人城和諧相融。
這兩年的成都,可謂風頭無兩。從大運會,到世界科幻大會、湯尤杯羽毛球賽,再到剛剛閉幕的世園會,以及步入開幕1年倒計時的世運會,一系列國際盛會讓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活力得以被世界所“看見”,這座城市被熟知的標簽已不再局限于大熊貓、古蜀文明和美食。
早在2024成都世園會主會場確定為成都東部新區之時,不少業內專家就指出,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城市轉型發展的角度考慮,將重大國際博覽會的舉辦地放在“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極核”,無疑更符合成都未來發展的趨勢。
而成都東部新區主要負責人也曾多次在對外推介時表示:“世園會主會場距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只有不到25分鐘的車程,這不僅是成都鏈接世界的重要窗口和通道,更是東部新區支撐內陸開放的高端平臺、匯聚全球創新人才的價值高地。”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天府國際機場已累計開通國內航線339條、航點190個,國際航線50條(含12條貨運航線),駐場航司59家。今年前三季度,天府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為4151.66萬人次,同比增長26.88%,排名西南地區各機場第一。
在成都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當下,成都東部新區借成都世園會的東風,承辦2024投資成都招商大會等平臺性活動,推動新區企業、人才朋友圈不斷擴大。今年1—9月,全區引進重大產業化項目12個、總投資約30億元;累計建成國省級高能級創新平臺14個,創建省級技術中心5個,人才認定總量增至3.09萬名,天府錦城實驗室引入科研團隊14個,研發人才近200人。
此外,從世園會開幕式上,來自全球18個國家19個國際友城的代表團相聚世園會主會場,在友誼林種下成都市樹銀杏;到圓滿保障國際竹藤組織、德國展園開園儀式,愛爾蘭駐華大使館等外國駐成都領事館(機構)文化和旅游路演;再到成功開展3場中日韓、蓉港澳大學生和青年人才代表“樂享世園”交流活動,順利承接法國、德國等僑界代表團“暢游世園”文藝活動……
顯然可見,開放進取、對外交流的橋梁正在成都東部新區悄然搭建,越來越多的國內國際友誼與合作正在這里締結。隨著2025成都世運會的臨近,作為成都世園主會場的成都東部新區,將再度步入“國際時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