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25 19:42:18
張曉玲指出,本輪規劃體系改革呈現體系重構、底線思維、存量時代、數字化治理四大特征,強調通過“多規合一”改革,構建統一、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現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VCG111512855448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關鍵窗口期,在筑牢高水平安全底線基礎上,引導經濟合理布局,推動各地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從而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
自2022年《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正式印發以來,2023年7月至今,國務院陸續批復了省級、區域(流域)及重點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隨著“三區三線”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本理念走向地區實踐,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逐步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自然資源智庫咨詢委員、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曉玲曾提出,研究國土空間問題,本質上是為了探究如何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她進行了專訪,深入解讀如何構建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新格局,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
NBD:您曾系統總結過我國空間規劃的發展歷程。深化“多規合一”改革,本輪國土空間規劃將朝著哪些方向進化?
張曉玲:過去,空間規劃類型很多,各個規劃之間相互協調不夠,交叉重疊比較多。2018年機構改革后,隨著“多規合一”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實現了國土空間規劃系統性、整體性重構,總體形成了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多規合一”改革取得開創性、決定性成就。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空間統籌意義充分體現,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初步形成,有效避免了以往各類空間性規劃各自為政的現象。這是“多規合一”改革的根本意義。
面向未來,在黨中央確定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整體框架下,相關的規劃理論體系、技術體系以及與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相適應的業務體系建設,將是“下半程”的主要任務和方向。
NBD:2022年印發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是我國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近兩年,全國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陸續編制、批復。在您看來,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體現了哪些鮮明特征?
張曉玲:我認為,這輪規劃體系改革有四個鮮明特征。首先是“體系重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四梁八柱”可以概括為“五級三類四體系”(注:“五級”對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鄉鎮級行政管理體系;“三類”指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四體系”包括規劃編制審批體系、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新的規劃體系重構,既吸收了過去各類空間性規劃的有益部分,又建立了具有空間唯一性等新元素的空間邏輯架構。
通過這次體系重構,將“三區三線”(注:“三區”,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三線”,城鎮開發邊界、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帶位置下達,直接落到圖斑上。也就是說,與過去的空間性規劃(無論是土地利用規劃還是城鄉規劃)相比,這次“三區三線”劃定成果落圖斑,是從國家級《綱要》就直接落實到圖斑,在空間表達的尺度上具有革命性,充分體現了堅守國土空間安全底線的國家意志。
圖片來源:VCG111399245560
NBD:除了體系重構,還有哪些特征呢?
張曉玲:第二個鮮明特色是“底線思維”。本輪國土空間規劃將“守住國土空間安全底線、促進永續發展”作為首要戰略目標和核心任務。在規劃編制中突出“雙評價”的基礎性作用,樹立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強調筑牢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公共安全、能源資源安全、邊境安全、軍事安全等國土空間安全底線,完善國土安全基礎設施,增強空間韌性。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中,在不折不扣落實“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的基礎上,還因地制宜地劃定了自然災害風險防控、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及歷史文化保護等空間安全底線。
第三個鮮明特色是“存量時代”。本輪國土空間規劃注重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注重存量資源盤活利用,健全存量土地利用政策機制,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等。在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強調著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驅動”到“綠色發展”,構建集聚高效、布局緊湊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注重通過城市更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途徑,促進國土空間布局優化和效率提升??傊?,相比過去的規模擴張、粗放型發展,現在的規劃更強調通過挖掘現有資源和提高利用效率,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第四個特征是“數字化治理”。本輪國土空間規劃,從規劃編制到規劃實施,都堅持突出數字化治理要求。規劃編制工作始終強調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提供覆蓋全域、動態更新、權威統一的國土空間數字化底版。立足國土空間唯一性,建立健全專項規劃協調銜接機制和國土空間規劃逐級匯交機制,建設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現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督等全過程在線管理。
NBD:這種數字化的過程,是不是能保證空間傳導的連續性、一致性,真正實現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
張曉玲:是的?!毒V要》要求,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系統(簡稱規劃“一張圖”),推動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方面,通過“多規合一”改革,構建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與相關專項規劃的關聯機制,確保國土空間唯一性;另一方面,有了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統籌協調各行各業在空間安排上的需求,確保國土空間傳導的連續性和有效性,從而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斷提升國家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NBD:和過去相比,相當于編制和實施流程被縮短了?
張曉玲:準確地說,是連起來了。過去,我們比較重視編制,對后續的實施關注不夠,但規劃編制其實只是第一步。很多時候規劃編制的前瞻性不夠,或是形勢變化快,都需要在規劃實施中進行動態調整。這次改革強調規劃的全過程管理,有評估和反饋機制進行動態調整,而不是規劃編完就結束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將更加完整。這也是“多規合一”改革中貫徹的重要思路。
NBD:規劃“一張圖”建成后,國土空間規劃將成為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它的約束作用將如何發揮?
張曉玲:規劃一經批復,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堅決防止出現換一屆黨委政府改一次規劃的現象。獲批后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法定依據。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5月23日發布了《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各級國土空間規劃是自上而下編制,對空間發展作出戰略性系統性安排,下級規劃要服從上級規劃,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要落實總體規劃。
NBD:在“五級”之外,還有一類國土空間規劃與重大戰略區域相關,比如先后獲批的《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如何理解這類規劃的特殊意義?
張曉玲:這是一類跨行政區域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三類”之一的相關專項規劃??缧姓^域的專項規劃在我國空間治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重點在于空間協調。
這里面又具體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涉及自然地理單元。比如一條河流或一個湖泊,往往涉及多個省市,要實現對自然地理單元的整體綜合整治,必須通過上下游、左右岸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重視通過跨行政區域的協調合作,才能實現對流域的整體保護和整治。
圖片來源:《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以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的國土空間規劃為例,這個區域覆蓋了11個?。ㄊ校?,都編制了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在編制這個跨行政區域的國土空間規劃時,并不是簡單地將各省份的規劃拼在一起,而是要著重從流域治理的角度出發,統籌上下游關系,落實國家的相關戰略舉措,協調不同區域的發展需求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行動。
NBD:我們注意到,京津冀、成渝地區、中部地區等區域(流域)的國土空間規劃,也進入了組織編制、報批等階段。
張曉玲:這是另一種跨區規劃,涉及的是經濟范疇。比如在都市圈的建設中,通常涵蓋多個行政單元,既有中心城市,也有其輻射影響的腹地。這類跨行政區的規劃,無論是發展規劃還是空間規劃,核心要義是統籌協調,包括基礎設施如何銜接、相關產業鏈供應鏈如何完善、各類要素如何暢通等等。這類規劃的難點在于如何跨行政區協調好各方利益,以確保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從而推動空間協同治理。
NBD:跨行政區域,無論哪一類的協調難度都可想而知。
張曉玲:所以整體來看,目前跨行政區域的規劃編制還處于初級階段。打破行政壁壘需要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未來的目標是站在更高的統籌角度,通過更深度的協調,達到更高效的資源共享和管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像都市圈、城市群、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太湖流域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等,都可以被視為專項規劃。但這些專項規劃在編制后,必須嵌入“五級三類”規劃體系中,才能有效落地。
NBD:您提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收錄了“三區三線”的劃定成果,從目前各省國土空間規劃批復文件來看,這些區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對地方政府落地實施規劃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張曉玲:關鍵是樹立“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底線思維。“三區三線”的劃定成果,是在國家層面直接落到圖斑,地方政府在發展空間上的安排需要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這同時也是規劃編制實施中需要面對的重大主題。
說到樹立安全底線思維,除了關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這些國家大事,城市的防洪排澇、應急搶險等空間需求,也需要在規劃中加以體現。同時,重點城市還需要關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劃定“工業保護線”(工業用地控制線),保障城市產業空間的安全與穩定。
圖片來源:VCG211512271873
NBD:我們注意到,國務院的批復文件里明確提及“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如何理解這項要求?
張曉玲:如前所述,“存量時代”是本輪國土空間規劃的特征之一。限制城鎮開發邊界的擴展倍數,一方面是由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所決定,我們不能再走增量擴張的發展老路;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對我國當前各類存量建設空間潛力的客觀認知。整體體現了對未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導向。
比如,我國存量建設用地中,有超過一半的建設用地屬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農村人口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大量閑置;在經濟發達地區還存在不少農村產業用地(或工業大院之類)有待盤活利用。一些地方“三生空間”(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交錯混雜、破碎零亂、功能不足,亟待盤整優化。因此,總體上看,我們確實已經進入到了存量發展時代,做好盤活存量這篇文章,應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當然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中,堅持城鎮開發邊界的約束,也是一個富有挑戰的難點。一方面,一些地方在發展思路上還沒有完成從“增量擴張”到“存量盤活”的轉變;另一方面,做存量文章無論對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都具有一定的難度,脫離了往日的“舒適區”;再者,從全國層面看,我們還沒有完全形成與存量時代相適應的制度政策體系,在體制機制、政策工具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一點,需要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中予以高度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