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23 17:16:54
2024年,中國ESG實踐在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推動下蓬勃發展。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柳學信指出,ESG提升企業合規意識、品牌競爭力及價值創造,構建中國特色ESG體系意義重大,新興技術助力ESG信息披露更透明準確。
每經記者 黃博文 每經編輯 陳俊杰
2024年,國內針對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領域的政策舉措層出不窮,得益于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強力引導、監管機構的嚴格監督以及主流媒體的積極倡導,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踐行ESG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ESG對于中國上市公司和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有哪些作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體系具備哪些重要意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ESG實踐中又有哪些應用潛力?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中國ESG研究院院長柳學信。
柳學信認為,ESG對中國上市公司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升合規意識和風險管理水平,二是提升企業的品牌和市場競爭力,三是促進企業的價值創造。同時,他還認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將國家戰略落實到企業層面的指南針。
“由于ESG本身是新興事物,其與信息技術融合更易發揮‘1+1>2’的效應,從而提升相關信息的準確性和透明度。”柳學信表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中國ESG研究院院長柳學信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作為ESG領域權威專家,在您看來,ESG對于中國上市公司和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意義?
柳學信:ESG對中國上市公司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ESG能夠提升企業的合規意識和風險管理水平,降低經營風險,有助于防止企業“爆雷”,從而實現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其次,ESG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品牌和市場競爭力,通過實踐可持續發展,企業能夠更好地塑造良好形象,在市場上脫穎而出;最后,ESG還可以促進企業的價值創造,它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優化管理、降低成本,還能讓企業提升自身治理水平、獲得資源支持、吸引優質人才及享受政府補貼,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本市場的青睞度。
NBD:當前中國企業在推進ESG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
柳學信:我認為,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方面,目前ESG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比如監管機制不明確,缺乏對合規行為的有效鼓勵和支持政策,即不能有效地“處罰壞人,支持好人”;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并未充分認識ESG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在戰略規劃和投入上存在觀望態度或者應付現象,未能真正將其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中。
NBD:今年5月1日,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證券交易所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指引》正式施行。您認為該舉措將對企業、投資者乃至整個市場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柳學信:該指引相當于一個指示燈,對推動企業實踐ESG以及塑造完整的ESG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指引通過規范信息披露流程,能夠促使企業披露的ESG信息更加完備、透明;其次,基于良好的信息披露,中介機構也能更好地履行ESG評級評價職責,為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提供有力支撐;最后,該指引也能緩解投資者所面臨的信息不對稱的困境,即幫助投資者識別市場上的“好學生”“壞學生”,有助于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從而進一步促進ESG信披、評級與投資的發展。
NBD:ESG作為一個“舶來”的概念,從國際到國內,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系。在您看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體系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柳學信:在我看來,標準體系其實是一種競爭規則和治理體系。因此,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將國家戰略落實到企業層面的指南針。
對內,該體系的核心價值在于,它能夠幫助企業尤其是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同時適應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的戰略需求,并確保其與國際標準體系相兼容;對外,該體系將作為一種競爭規則、治理體系、發展戰略和敘事方式,體現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治理體系和發展范式,為中國在全球解決氣候問題和推進可持續發展樹立榜樣,并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NBD:您曾就我國ESG人才市場作出前瞻性分析,預測從2023年起的未來5年內,國內將亟需高達227萬名的ESG專業人才。這一龐大需求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
柳學信:我認為,這一龐大的需求源自國內外政策的推動以及市場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日益增長的關注。不論是專門設置一個ESG戰略部門,還是多個部門聯合負責ESG相關事務,政府、金融機構、國有企業及上市公司等不同主體,在ESG領域都有明確且旺盛的人才需求。“227萬”還是一個保守的數字,它是基于現有企業體系和中介機構拓展業務需求計算得出,表明的是中國ESG專業人才市場正在迅速擴大,而這也將有利于推動企業在綠色發展和信息披露方面的進步。
NBD:隨著科技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企業運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您如何看待這些新興技術在中國上市公司ESG實踐中的應用潛力?它們如何助力企業提升ESG績效,并促進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與準確性?
柳學信: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正在深刻改變企業的運營模式,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有著重要作用。在ESG實踐中,這些技術不僅可以整合信息,輔助企業決策,還可以結合傳統管理體系,實現自動化管理決策功能,從而加快企業對ESG理念的應用與實踐,提升其績效并增強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準確性。
比如,通過建立碳核算或ESG平臺,自動化抓取相關信息、生成決策報告,并輔助監測指標和績效體系,使ESG更好地融入企業運營實踐。此外,由于ESG本身是新興事物,它與信息技術融合更易發揮“1+1>2”的效應,從而提升ESG信披的準確性和透明度。
NBD:展望未來,您認為中國上市公司在ESG實踐與信息披露方面將呈現哪些新的發展趨勢?為了更好地推動這一進程,您有哪些具體的建議或策略?
柳學信:我認為2024年是中國ESG發展的元年。隨著《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指引》的施行,中國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將逐步從被動轉向主動,面臨更嚴格的強制性披露要求。
同時,政府部門正積極推進ESG相關政策,例如北京發布的《北京市促進環境社會治理(ESG)體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上海發布的《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等方案措施,都在表明政府在推動ESG發展中正扮演積極角色。
為了更好地推動這一進程,我認為應該加強ESG相關法律體系建設,盡快出臺ESG領域的上位法,以充分發揮其戰略工具作用,同時還要注重培育和完善ESG生態系統,解決現有中介機構不足的問題。另外,還應強化監管政策規范,防止不良行為并保證ESG實踐的健康發展,以及加強人才培養,彌補當前人才短缺的局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