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29 20:34:16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每經編輯 陳俊杰
“科學,特別是基礎科學,也要祛魅,不能神化它。科學與工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基礎科學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9月28日,在第四屆“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現場,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新基石研究員、中國天眼(Fast)原首席科學家李菂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希望能夠通過自己努力,創造更平等的機會、更豐富的資源,讓真正有才華的青年科學家們有成長、冒頭的機會。
“針對相對科研經費還比較充足,單位的總體科研水平還比較高的相當一批青年科學家,他們最大的糾結是科研經費的獲取、科技評價體系以及自己學術方向的確立這三者之間的矛盾。”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論壇現場表示,對中國青年人才來說,很重要的一點不是前期的脫穎而出,而是中后期的堅持。
李菂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攝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位于貴州省平塘縣,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2020年正式運行至今,已進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階段。
李菂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FAST是一個既面向全國也面向全世界開放的大科學裝置,運行至今已有400多個項目,圍繞FAST發表的論文有300多篇。就其個人而言,印象最深的是“精確測量星際磁場及推動快速射電暴領域進入大樣本統計研究時代”。
“其實方法大家在20年前就知道,但一直做不出來,主要就是設備不行。最終還是要依靠這樣一個國家大科學裝置,擁有更好的靈敏度、更好的性能,這樣我們才把真正把它用到對宇宙的探測上去。”
今年7月,李菂被授予第十七屆馬塞爾·格羅斯曼獎(Marcel Grossmann Award),以表彰其領導利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探索動態宇宙所取得的多項創造性成果,精確測量了星際磁場,推動快速射電暴領域進入大樣本統計研究時代。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被視為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此前榮獲此獎的華人科學家有楊振寧、李政道和丘成桐。李菂是首位憑借在中國國內取得的學術成果獲得該獎的科學家。
天文學在進入現代科學后,是一個完全的交叉學科,涉及物理、數學、化學等,現在越來越多涉及“計算”。以前誕生了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兩年提升一倍,性能也隨之提升),現在在算力的指數級增長和AI時代,英偉達CEO黃仁勛則提出了“黃氏定律 (Huang’s Law)”(該定律強調了在計算架構改進的推動下,人工智能芯片的性能每年可提升一倍,遠遠超過了摩爾定律的預測)。
在李菂看來,這從側面反映了計算已經進入指數級增長的時代,計算也是宇宙運行和我們理解宇宙的基本規律。去年他在申請新基石科學基金會資助項目時,提交的報告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計算感知宇宙”。
去年,李菂提出“宇宙觸角”的概念,這是一種對算力需求更高更大的另一種形式的“望遠鏡”。“宇宙觸角”能夠以數字化方式精準捕捉宇宙中的射電波信息。它無需進行物理聚焦,僅僅依靠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人工智能,便可對這些信息予以處理。如此一來,實現了對宇宙現象前所未有的高效探測。“這樣(探測)雖然靈敏度比較差,但是獲得的宇宙場信息特別完整。”
在論壇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以《人工智能的科學視角》為題進行了分享。姚期智是2000年圖靈獎得主,也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唯一華裔計算機科學家。在他看來人工智能科學未來發展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從弱智能走向通用智能,二是為學科間的交叉賦能,如具身智能、AI仿生、AI+量子等新技術、新應用將大量涌現。拿具身智能來說,機器人可以因此不依靠提前建模、編程,純靠自學穩定行走。
具身智能是指一種基于物理身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能系統,其通過智能體與環境的交互獲取信息、理解問題、做出決策并實現行動,從而產生智能行為和適應性。人形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被視為實現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之一。但是,并非所有具身智能系統都必須采用人形機器人的形態。
國內最早研究具身智能領域的學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2023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盧策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具身智能領域,科研成果向實際轉化的過程當中,科研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除了技術方面的困難,具身智能還需要時間去孵化成一個系統的產業或業態,同時在產業落地的過程中,市場的接受也需要一個過程。
“另外,從資本的視角來看,大家都認為這(人工智能)在未來必將是一個規模達10萬億元甚至更高的產業,堪稱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產業。然而,大家對這個產業的發展曲線目前是抓不住的。因此,資本投入需要更多的耐心,促使更多人從長線的角度去看待這個產業。”
盧策吾補充道,具身智能是集人才、科研、資本密度等于一身的產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和科技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對這種前沿科技很有吸引力。雖然說這一部分企業可能很多都還處在研究階段,還沒有看到大規模盈利,但是從整體環境來看,無論是企業的投入,還是社會資金的支持、政府的支持等,力度都比較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