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26 20:13:23
每經記者 姚亞楠 李蕾 每經編輯 趙云
日前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公布的一攬子政策,涉及創投行業募資、退出等多個環節,力度空前。
在采訪中,多位投資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新政策的積極作用充滿期待。
五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有望成為股權投資市場中的耐心資本。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印發了《關于做好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擴大試點工作的通知》(金辦發〔2024〕100號,以下簡稱《試點工作通知》)和《關于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范圍的通知》(金辦便函〔2024〕1210號,以下簡稱《試點范圍通知》),提出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范圍,同時適當放寬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
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介紹稱,當前我國社會融資總額中,間接融資仍然占據主體地位,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金融尤其是科創投資的發展之路。
目前我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有五家,均成立于2017年,分別由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五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全資設立。此前,股權投資試點范圍僅限上海,此次《試點工作通知》提出擴大試點城市的范圍,將擴大至北京、天津等18個科技創新活躍的大中型城市。
與上海試點相比,這次擴大股權投資試點在政策上主要做了兩項調整:
一是適當放寬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將AIC表內資金進行股權投資金額占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比例由原來的4%提高到10%,投資單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金額占該基金發行規模的比例由原來的20%提高到30%。
二是進一步完善盡職免責和績效考核體系,指導AIC按照股權投資業務規律和特點,落實盡職免責要求,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建立健全長周期、差異化的績效考核體系。
“此次發布會宣布了一攬子金融政策,我認為當下也是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范圍擴大的一個重要時間窗口,這將引導更多長期資金注入科技創新領域,為創業投資提供堅實資金支持。”經濟學家、新質未來研究院院長張奧平向每經記者分析道,這一試點范圍的擴大也將促進一二級市場有效聯動,為二級市場帶來更多優質資產選擇,提升市場整體質量。同時,這一政策也將帶動直接融資增長,優化市場資源配置。
在水木資本董事長唐勁草看來,此前銀行理財子(公司)、其他銀行直管機構幾乎不做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風險投資,尤其在資管新規之后更是如此,“出資非常謹慎”。此次監管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范圍,是在銀行方面開了一個比較大的口子,對于私募股權投資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利好,因為他們是真正的“大資金”。不過唐勁草指出,從短時間來看,新政對VC/PE募資的正向影響顯現還有一個過程,“可能還需要更細化的政策,才會對整個行業的募資帶來真正的、更多的活水”。
“私募基金對資金的需求是非常剛性的,近兩年國內沒有成立過新的國家級母基金,我們非常期待能設立這樣的基金,做一些引導示范、提振行業信心,也期待包括銀行、保險等在內的更多長線資金進入支持一級市場。”唐勁草表示,“作為從業者,我們還希望募資、投資等環節的政策能有穩定、延續性,退出端要逐步放寬,特別是對VC/PE投資的企業有一些相應的政策等。
募資端迎來耐心資本,備受關注的退出困境也有政策利好。
近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并購六條”),其中提到,通過鎖定期“反向掛鉤”等安排,鼓勵私募投資基金積極參與并購重組。
隨后發布的《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中,對于鎖定期反向掛鉤做了進一步解釋:為更好培育耐心資本,促進“募投管退”良性循環,對私募基金投資期限與重組取得股份的鎖定期實施“反向掛鉤”。私募基金投資期限滿5年的,第三方交易中的鎖定期限由12個月縮短為6個月,重組上市中作為中小股東的鎖定期限由24個月縮短為12個月。
在盛景網聯董事長、盛景嘉成創投創始合伙人彭志強看來,并購六條對緩解一級市場退出困境將帶來非常積極的正面影響,“美國VC的主要退出路徑就是通過被并購退出,通過IPO退出的其實是少數。通過被并購方式退出必須逐步成為中國VC退出的主要路徑。”
“國內的并購基金發展一直處于比較緩慢的階段,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二級市場的嚴重倒掛。上市公司有著并購重組的剛需,因此‘并購六條’的出臺對于一級市場股權投資發展有比較大的積極作用。”唐勁草表示。
“一級市場價值創造的關鍵在于退出,‘并購六條’是近幾年來對并購重組支持力度最大政策,這一政策的出臺和落實將有效緩解VC/PE的退出難題,促進一級市場募投管退良性循環。”張奧平稱,今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提到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我預計未來資本市場的資產端數量可能不會顯著增長,但上市公司質量將有顯著提升,其并購重組的活躍將為一級市場退出帶來重要機遇。”
記者注意到,雖然并購需求愈發強烈,但目前并購交易的數量還未出現爆發式增長,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國內完成893起并購,金額達2094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8.5%和52.8%,并購交易達成似乎并不容易。
“主要原因是并購雙方都還不成熟、不專業。”彭志強向每經記者分析道,從并購方角度,缺乏清晰的公司發展戰略、第二曲線創新規劃指引并購,此前盲目并購所導致的“商譽暴雷”打擊面較大,缺乏專業人才進行并購和并購后整合,尤其在跨界跨行業并購方面挑戰極大。從被并購方角度來看,好的創業公司普遍還是惜售,對被并購仍存在誤解誤區,沒有認識到被并購其實不是做逃兵,反而是公司做強做大的增長方法,另外,創業公司對被并購的估值還未調整到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