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AI成長潛力”全國第二!成都人工智能“爆發”背后是?

錦觀新聞 2024-09-08 19:03:00

國產機器人控制器打破國外壟斷、

發布我國首個基于視覺擴散架構的

人形機器人任務生成式模型、

研發國內首顆X86架構

通用服務器CPU芯片

……

近年來,在人工智能領域

成都實現多項技術在全國領先

“AI成長潛力”排名全國第二

為科技前沿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下,成都人工智能企業正在“AI+”多賽道嶄露頭角,這也折射出成都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態勢。數據顯示,2023年,成都共有人工智能企業852家,產業規模達780.3億元。

那么

成都人工智能企業不斷取得

技術突破與快速發展的動力是什么?

我們一起往下看

瞄準場景落地

成都AI企業迎來廣闊發展空間

人工智能很“熱”,引得很多企業蜂擁而上。但如何實現商業化,是人工智能領域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破題?找到應用場景、解決用戶實際問題是關鍵。

成都潛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行者AI”)瞄準音樂、美術、智能體、安全等場景推出了多樣化AIGC產品。其中,其推出的行者AI音樂教育平臺,已在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附屬小學、成都七中育才學校華興分校等多所學校落地。“該平臺自去年推出后就已迅速實現營收。”行者AI COO陳洪宇透露。

成功變現之前,行者AI也曾走過“彎路”。“我們此前推出過一款面向C端的AI音樂產品,用戶可以用它創作屬于自己的音樂,積累了10余萬的用戶量,用戶很愿意體驗,但愿意為此買單的人很少。”

對此,陳洪宇表示:“在提供AI產品或AI能力時一定要考慮產品產生的價值,或有商業價值,或者能為行業實現降本增效。產品創新不能純做技術,而要與場景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商業化成功才能形成正向驅動的良好循環。”

仔細分析原因后,行者AI迅速做出調整。“我們的優勢在于垂直行業大模型,通過大模型實現教育領域的降本增效,解決用戶實際問題。”陳洪宇的觀點也得到不少業內人士的認同。

成都它思科技有限公司是清華系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已在全國多地實現項目落地。公司CTO聶瑋奇表示:“對于用戶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否解決實際問題,而很多前沿的技術與他們其實關系不大。它思科技也是一直堅持以落地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

可喜的是,成都人工智能企業依托技術創新,在商業化落地方面已有積極進展。比如,專注于圖像和視頻內容生成的海藝AI除通過個人訂閱收費外,還開始嘗試將技術運用到實體經濟領域,目前已進入良性循環……

技術創新不可或缺

踏浪人工智能離不開“長期主義”

要想在“AI+”前沿賽道上站穩腳跟,技術儲備和對前沿技術的敏感也是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

作為成都人工智能產業鏈鏈主企業的成都曉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曉多科技”),已在智能客服領域深耕十年。一路走來,曉多科技創始人江嶺表示:“這十年是摸爬滾打、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2014年公司成立之初,很多人還“看不懂”人工智能客服這個方向,曉多科技已堅持在該領域布局。“產業發展早期是布局的最好機會,競爭對手還比較少,如果能找到一個值得被解決的問題而又有技術,就容易脫穎而出。”江嶺說道。

曉多科技也是在自身AI技術的不斷迭代中,踩準了人工智能發展浪潮中的每一步,其推出的“曉模型”已成功通過國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對此,江嶺表示,ChatGPT爆發之前,曉多科技就一直在積累相關技術及數據,“我們在長期服務用戶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實際數據訓練的模型,在此基礎上發展的‘曉模型’,不斷增加模型參數,又為業務進一步提升提供技術支撐,可以解決業務場景中越來越復雜的問題。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漸進式的提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這一輪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爆發,掀起了行業熱潮。但實際上,其技術路線并不新,這背后還是要結合場景、解決實際中的問題,需要對用戶需求及前沿技術有敏銳的洞察,這種洞察來自創新一線的實踐。”江嶺如是說道。

同樣扎根人工智能領域多年的沈復民,對此亦有深刻體會。沈復民是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CEO,公司2015年成立以來,已有10余項人工智能核心領域成果實現轉化,其中自主研發的業界首款多模態人工智能操作系統OSMAGIC碼極客,已累計為國內外500多家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覆蓋高端屏顯、軌道交通、城市治理等領域。這背后,離不開團隊長期以來的“技術儲備”。

“目前我們正與蜀道集團洽談合作,推動新研發的道路智慧化監管系統在四川高速公路上應用。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布局‘AI+’工業,借助大模型產品賦能制造企業‘智改數轉’。”沈復民說道。

在成都,還有許多“曉多們”“考拉悠然們”,堅持做長期主義者,持續開展人工智能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成為成都人工智能企業在業內嶄露頭角的“關鍵一招”。

科技成果加快轉化

加速推進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發展

今年,成都再次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一號工程”,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而在此次人工智能浪潮中,高校團隊、成果轉化項目也是其中不容忽視的力量。

已在工業AI質檢、AI機器人、端側大模型等領域推出了多個全球首創、行業領先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創始人、CEO孫曉剛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博導,擁有近20年AI深度視覺、智能物聯網、AI邊緣計算的項目經驗,其中包括人民幣視覺質量檢測在內的高難度項目服務;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顧實是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數據、智能與認知實驗室主任。

這個以高校博導為核心的創始團隊從公司成立之初,即聚焦AI開發落地難點,結合真實業務需求,實現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目前已經和多家世界500強公司、10余家上市公司形成合作,服務客戶上百家。

成都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科教資源豐富,這也為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成長提供了創新的“基本盤”。在成都人工智能企業中,能看到不少類似企業——

歐洲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申恒濤領銜成立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構建萬物AI的美好世界;

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洪成立布法羅機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推出“外骨骼機器人”……

成都豐富的科教資源也為人工智能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提供良機。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的“AI數字人”“數字大腦”等產品在提升工作效率上效果顯著,公司創始人肖雪松曾提到:“隨著創業的不斷深入,我們明顯感受到若僅依靠公司力量做技術創新是遠遠不夠的。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一方面可以了解國際國內技術前沿動態,另一方面可以為實驗室里的成果找到新的創新應用點。”近年來,明途科技已與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院所共同開展深度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

類似的創新故事還有很多,無一不彰顯著成都這個科創“智高點”的活力。隨著科技成果轉化的不斷深入,更多實驗室里的前沿成果有望走向生產線,釋放更大創新動能。

競逐人工智能賽道

成都六方面多管齊下“保駕護航”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成都市科學技術局近年來多管齊下,不斷“加碼”——

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為牽引,聚焦“一核一區多園”空間布局,打造“三大特色場景”和“四大重點場景”,推動研發智能化、產業智能化、治理智能化,形成了以行業融合應用為引領的人工智能新業態新模式。

完善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成功申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2家、建成“智能協同計算技術”等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7家、技術創新中心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布局建設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賦能中心,引聚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團隊來蓉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開展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方面,持續加大對上重大項目爭取力度,爭取重大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9個;爭取首批省級人工智能科技項目36個,占全省總數62%。另一方面,圍繞智能芯片、行業大模型、機器人等方向,技術創新研發項目30個,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10個,支持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加速應用迭代升級。

推進人工智能重大成果轉化落地。舉辦“校企雙進·找礦挖寶”活動,對接相關高能級創新平臺、科研團隊、科技成果;赴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計算機學院、成像與智能技術實驗室,洽談一批重點人工智能項目;開展“中科大校友‘四鏈’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交流會”,圍繞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引進18個高能級項目,招引15個頂尖人才團隊;建成中試平臺、概念驗證中心等,服務于人工智能相關領域。

加大科技金融賦能人工智能企業發展力度。開展企業創新積分制,推出“積分貸”,幫助180余家人工智能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積分貸”等“科創貸”超過5億元,“科創投”系列基金投資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型企業14家、總金額6080萬元。

培育人工智能企業創新主體。多措并舉加大企業培育力度,截至目前,成都市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型企業902家、高新技術企業634家。

加快技術攻“尖”、應用拓“新”

成都企業正競速人工智能賽道!

 

 

責編 趙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天天免费在线视频网 | 亚洲ⅴa在线va天堂va |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 婷婷中文字幕精品 | 亚洲春色中文字幕我是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