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22:51:55
站在年營收超300億元的新起點,山西汾酒今年上半年依舊在高基數上實現了高增長。
山西汾酒8月27日晚發布的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27.46億元,同比增長19.65%,歸母凈利潤84.1億元,同比增長24.27%。
面對白酒消費淡季,公司圍繞“抓青花、強腰部、穩玻汾”的策略,上半年高中低價格帶產品實現了全線增長。同時,持續精耕長江以南核心市場,全國化進程加速,公司上半年省外市場銷售收入142.7億元,同比增長25.7%。
行業存量競爭趨勢下,“汾老大”業績能夠繼續保持20%的增長,充分印證其名酒企業韌性和強大的終端掌控力。市場普遍認為,公司渠道端在下半年銷售旺季留有充足空間,公司完成全年20%營收增長目標是大概率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上半年獲北向資金香港中央結算公司等大幅增持。同時,3月至今,公司控股股東汾酒集團已累計斥1.5億元增持公司股份,后續還將按照計劃增持股份。
近年來,白酒行業整體進入調整期,但山西汾酒卻一直保持著持續且穩定的高質量增長,充分顯示出“汾老大”的韌性。
2024年上半年,在“抓青花、強腰部、穩玻汾”的戰略指引下,公司中高價酒實現收入164.3億元,同比增長17.4%,普通酒產品實現收入62.3億元,同比增長27.4%。
在2023年突破成為百億大單品之后,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了全新升級的青花20,并加入“五碼合一”系統,加強對渠道和價格體系的管控。公司“汾享禮遇”渠道模式持續推進,同時根據渠道反饋進行調整優化,渠道保持健康良性狀態。
此外,今年上半年公司普通酒產品的增速高于中高價酒,在業內分析看來,這或是淡季公司調整產品發貨策略的結果。
東吳證券研報指出,上半年公司結構升級節奏放緩,產品增速更趨均衡。其中,“青20”保持20%+增長;腰部緊抓大眾消費需求,加快全國化推廣;玻汾則隨縣級市場下沉開拓保持增量投放。
對于白酒行業而言,第三季度是白酒行業爭相搶抓的“黃金”旺季,那么第二季度成為酒企調整狀態的最佳時機。而山西汾酒根據市場需求制定供應計劃,在銷售淡季積攢足夠的勢能應對隨之而來的中秋旺季。
業內分析認為,山西汾酒在銷售淡季的系列舉措能夠有效穩定核心高端產品的市場價格地位。從上半年公司普通酒的強勢增長恰恰能夠印證公司強大的市場前瞻性和渠道掌控力。
山西汾酒的業績增長,也與其精耕長江以南核心市場,不斷優化長三角、珠三角等潛力市場,全國化進程加速有關。上半年,公司在省內市場實現銷售收入83.9億元,省外市場銷售收入142.7億元,同比增長25.7%,省外市場的增速遠超省內。
此外,汾酒電商持續高質量發展。在618全周期,京東、天貓、抖音、快手四個電商平臺的汾酒官方旗艦店均獲得白酒品牌旗艦店銷售排名榜首,擴大了汾酒品牌在線上平臺的影響力。
上半年,公司銷售回款為215.95億元,同比增長21.96。
2024年是汾酒復興的發展轉型期和管理升級期的關鍵一年。在2023年年報中,公司確定2024年主要指標為力爭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20%左右。
除了在營銷端的積極策略外,公司也在強化自身實力,并為跨越經濟周期構筑全新的增長引擎與驅動力。
今年上半年,公司持續開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價值創造行動,與華潤集團旗下華潤創業、華潤科學技術研究院分別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協議與科技創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訂數字化深化合作協議。持續推進財務信息化建設,持續提升內控建設水平,上線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等。
生產端公司注重前瞻謀劃,加強協同調度,以計劃與生產的高效銜接,確保市場產品的有序供應。上半年釀酒生產全方位強化“三基”工作,同時,推進采購、倉儲、物流管理線上系統升級,供應鏈系統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持續推動“杏花村汾酒”專業鎮做強做大,籌備公司擴產增儲項目建設,搶抓施工進度,2030等重點工程項目加速上馬。
品牌文化建設方面,公司持續提升汾酒文化深挖與活化水平。參加商務部舉辦的“中華老字號授牌儀式”“竹葉青”獲評第三批中華老字號,汾酒活態文化建設取得新突破。歌舞劇《牧童遙指杏花村》完成首演,劇中展現的山西獨特歷史和文化典故受到觀眾一致好評。8月21日,汾酒發布全新“巨匠”系列,采用獨特的“活態三非遺工藝”,以超高端文創酒提升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公司以科技創新為著力點,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應用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全力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做優做實。
今年以來,公司積極應對市場壓力以及良好的渠道治理及內部管理,給予了市場信心。國金證券、信達證券、東吳證券等多家券商機構,對公司高質量兌現全年目標保持樂觀。
今年上半年,公司獲得多只基金的增持。一季度中國工商銀行-上證5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增持公司股票約220萬股,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增持24萬股,代表北向資金的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更是一、二季度連續增持山西汾酒合計超1500余萬股。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文/丁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