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08-21 19:45:26
繼蘿卜快跑后,“AI”一轉頭,飄向文化界。
一邊,是屬于AIGC的勝利:8月20日,游戲《黑神話:悟空》實體版正式解鎖,作為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國產3A大作,預售時就光速登頂Steam熱銷全球榜。外國玩家惡補《西游記》,只為玩懂《黑神話》,更有網友親自上陣,用AI工具為游戲制作推廣短片。無獨有偶,就在上月底,全國首部AIGC生成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第一季收官,全端傳播總量超過1.4億次,其中抖音話題總播放量達到了1.35億次,成為抖音科幻類短劇播放量的第一名。要知道,這部AIGC生成短劇,連劇本都是AI寫的。
另一邊,是一群人類創作者的抗議——8月初,針對OpenAI涉嫌“偷錄”YouTube視頻訓練大模型,一百多名創作者向美國加州北部法院提交了集體訴狀 。而就在上月底,番茄小說作者也因簽約協議中新增“AI訓練補充協議”而提出集體抗議——盡管最終番茄小說迫于壓力放棄了該條款,但對這些作者而言,這可能只是“暫時的勝利”。
因為AI創作時代已經撲面而來,勢不可擋了。
續寫貝多芬遺作《第十交響曲》,用齊白石風格重繪《蒙娜麗莎》,《三星堆:未來啟示錄》《英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等AIGC參與的微短劇接連上線……作為一場以數據為驅動、以提升生產力為目的的技術革命,AIGC究竟為創作者帶來了什么?
AIGC作為工具,最明顯的價值在于提升效率和產出力。在有AIGC的內容生成輔助下,創作者可以快速了解該領域,通過AIGC生成創作“初稿”,極大提升創作效率,進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創意設計。AI還可以根據已有數據,為藝術家提供靈感。如今,這樣的軟件已經數不勝數。
AIGC不僅賦予了創作者寬廣自由的表達空間,而且塑造了新的藝術范式,重構出某種新的文化產業。作為首部AIGC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在技術層面,舉重若輕中就有了大片質感;在敘事層面,也具有高度連貫性與深度性。這展示出AIGC技術在內容創作方面的日新月異,也展現出“數字+內容”交互的無限潛能。
這種藝術形式甚至還可以“更懂受眾”,進而從受眾需求端入手,重構文藝作品的創作過程。生成的作品如何精準貼近目標受眾?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優勢,讓創作提前到了受眾端。《三星堆:未來啟示錄》探秘古蜀文明、《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上演上古神話傳奇……這些腦洞和場景,都是受眾愛看的,它們各自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敘事方式,為觀眾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視覺和心靈盛宴。
《三星堆:未來啟示錄》海報 圖據博納影業
不可否認,AI試水文化創作領域,為藝術創作帶來了豐富性和多樣性。但就目前而言,AI創作在制度設計和藝術呈現上,仍有很多“未解難題”。
一方面,版權問題、個人隱私、道德倫理等諸多問題反復被討論。
不少番茄小說作者,已在同屬字節系的AI軟件豆包中發現了自己的“大綱”;還有不少網友用可靈AI等軟件惡搞老照片,已然侵犯了很多人的肖像權……
數據安全、個人隱私、原創版權 ,如何保護?截至今日,整體上,答案仍在風中飄。人們只看到AI創作飛速狂奔,卻有種“沒系安全帶”的失速感。
另一方面,從藝術呈現層面看,雖然AI足夠“智能”,能夠生成具有一定邏輯性和觀賞性的作品,但目前而言,仍有不少短板。AI作為創作工具的不足之處,首先體現在其缺乏深層情感與細膩人文關懷的表達。雖然AI足夠“智能”,可以根據算法與知識儲備,生成具有一定邏輯性和觀賞性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往往缺少能夠觸動人心的“靈魂”。這是因為,藝術創造離不開觀察與理解,創作者獨特的審美與語言風格是不可復制的獨特“算法”,但AIGC天生就不具備主觀性,無法對人類產生共情,在情感的表達上也多少“差點意思”。
在視覺呈現上,AI視頻行業普遍存在難以準確模擬復雜場景物理原理等問題,播放量驚人的《三星堆:未來啟示錄》也難以避免。如人物口型與發音對不上、肢體動作不夠協調、人物面部表情僵化等。在人機交互過程中,機器處理和運算數據的能力往往遠超人類,但在面對復雜問題和交互環境時,人類的判斷和決策能力則更為準確和靈活。顯然,AI+創作,還是需要人機互助,才能攜手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Sora橫空出世,對物理世界的刻畫愈發精準,GPT4等各種大數據語言模型也不斷迭代,創作有模有樣。最難攻克的問題,被AI一一破解,我們該如何看待AI對文化領域的“入侵”?
一個前提應該明確:AI涉足文化創作,目的絕不是更高效地帶來更多粗制濫造的作品,而是為創作插上翅膀、用更多高質量的作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因此,即便AI潮水來臨,優質內容仍是硬通貨。同質化、缺少人類高級情感和深刻思想……AI短期內仍不能代替高端創作者,是當前的共識。正如某位番茄小說簽約作者所言:“出了新手村之后,AI無法理解的東西才是核心競爭力。”“AI無法理解的東西”——那些無法取代的人類藝術造詣,背后凝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AI留給人類的“藍海”,也倒逼著文化創作者向金字塔尖沖擊。
當然,創作者也應該“退而結網”,擁抱新興數字藝術形式。一方面,可以幫助AI優化創作,人機共創,解決AI短劇上情緒不飽滿、復雜環境不能客觀展現等問題;另一方面,以AI輔助創作,降本增效。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早已運用AI輔助創作,在潮水中摸到了紅利——日本文學大獎芥川獎得主九段理江承認,其獲獎作品中有5%是AI直接生成;甚至于,ChatGPT創作的書籍已經在亞馬遜上爆火。AI已經充分證明了它的能力——輔助人類提煉提綱、檢查錯字、串聯創意、跨界轉型,輔助創作降本增效,擴展作者能力邊界。
201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就出版過一本由AI參與寫作的詩集《將逝之詩》
當然,想讓更多好作品脫穎而出,而非劣幣驅逐良幣,社會更要跟進規章制度,避免AI無序狂奔。AI創作的版權問題,如何界定?AI收集個人隱私進行數據訓練,帶來的數據泄露問題如何監管?平臺推薦算法,能否向優質但“不夠高效”的人類作品傾斜?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系好“安全帶”,離不開各行業攜手,加強對AI創作活動的規范。2023年8月15日,我國開始實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提出了一系列規定。希望這類規范,可以更嚴格執行。
早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認知科學教授瑪格麗特·博登在她的著作《人工智能與自然人》中寫道:“如果把創造力理解成在我們已有的知識碎片之間建立的新關系的結果,那么一個人之前擁有的知識越多,就越能發揮創造力。”馬斯克在一次采訪中則認為,AI將極大地增強我們的創造力,實現更和諧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共生關系。說到底,AI合理運用,是提升人類的創造力,而非相反。
“將人類從苦力中解放出來,讓人類可以專心地做畫畫、寫作、思考這樣富有創造性的事。”學會與AI好好相處,這樣的未來,就不再遙遠。
撰文/ 劉志杰 邊雪 編輯/梁慶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