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30 17:53:27
每經記者 夏子博 每經編輯 張靜
東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嶺集團),宣告破產。
昨日(7月29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網(2024)陜03破5號公開發布,意味著被申請人東嶺集團破產程序開始新實質進展。
東嶺集團曾位列中國建筑鋼材銷量榜第一名,用45年的發展,書寫了“一家村辦集體企業發展成中國500強”的造富傳奇。據陜西100強企業排序名單顯示,2022年東嶺集團營收為1256.65億元,位列2023年陜西百強企業第七名、在民企中排第三名。
如今,涉及司法案件近150件、總執行金額12.60億元、公司法人被限高……昔日陜西鋼貿巨頭,倏忽間竟走到了破產重整的地步。
最早的“破產”消息源自一場司法拍賣。根據阿里司法拍賣平臺,廣西南寧市中院對被執行人東嶺集團持有的長安銀行3488.28萬股股金進行網絡司法公開拍賣,原定于7月19日至7月20日10點拍賣,起拍價為1.03億元,每股凈資產為3.95元/股。
但上述法拍最終被中止,顯示原因為“被執行人被其他債權人申請破產,已裁定進入破產重整程序,要求中止執行。”
圖片來源:阿里司法拍賣平臺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同樣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另一項拍賣東嶺集團持有的長安銀行5103.92萬股的股權的法拍卻并未被中止。
該法拍由西安市碑林區人民法院發起,申請執行人為陜西祥企誼晟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祥企),將于2024年8月22日10時至2024年8月23日10時拍賣,起拍價為1.11億元,每股價格2.17元,相比廣西南寧市中院法拍每股價格下降40%左右。
在裁判文書網上,還能查到東嶺集團與陜西祥企的糾葛往事:2023年9月26日,陜西祥企約定向陜西東嶺物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嶺物資)提供借款1億元,借款期限為21個自然日,并在9月27日向東嶺物資全額打款。
后來,東嶺物資卻沒能還上本金。兩者在對簿公堂時也多了一些“細節”:例如,1億元的本金來自陜西鑫凱鴻盛貿易有限公司,其借款原因是想為了和東嶺集團“做生意”。
融資居間人方富貴到庭接受詢問稱:當時東嶺集團提出短期需要一筆資金,我給東嶺說剛好有公司有意向做供應鏈,東嶺的人就提出看他們有沒有實力,說先提供一筆借款,一是證明他們有實力和合作誠意,二是為以后合作打基礎混個臉熟,然后我就把他們兩家介紹認識,促成了本案借款。關于東嶺集團財務人員打入我個人賬戶的364.8萬元,是東嶺集團的人給我的中介費。
最終,法院判決東嶺物資向陜西祥企償還借款本金9640萬元及借期內利息77.60萬元,以及支付相關逾期還款違約金、訴前保全擔保費、律師費,東嶺集團、李黑記、李磊承擔連帶付款責任。
上述判決款項總數,與長安銀行股權法拍對價(1.11億元)基本一致。陜西誠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評估報告顯示,目前東嶺集團為長安銀行第七大股東,共持有36488.6萬股,持股比例4.82%。本次涉及兩項法拍的共8592.2萬股,占其持股數約1/4。
東嶺的麻煩不止于此。
今年1月時,東嶺集團的被執行總金額為1.11億元,而現在,天眼查顯示東嶺集團已有16項被執行人記錄,被執行總金額達12.60億元。
圖片來源:天眼查
目前,東嶺集團共涉及147件司法案件,僅2024年就有69件,其中68件身份為被告,案由多為買賣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等,同時東嶺集團及其關聯公司還存在票據違約、股權凍結等情況。
2024年,東嶺集團有43條開庭公告,其中買賣合同糾紛22項,借款合同糾紛5項,原告方包括銀行機構(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成支行、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寶雞分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等),以及一些從事供應鏈、有色金屬進出口的“同行”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庭日期最遲已經排到了2024年9月12日。
當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被推倒,金融機構、銀行、企業等出于自保而競相擠兌,從商業理性而言無可厚非。這也暴露出,企業或杠桿率控制不合理,過于依賴融資提供的流動性等諸多問題,本身業務發展模式就暗藏風險。
近年鋼鐵行業震蕩不斷,上半年多數鋼企陷入虧損窘境,傳導部分鋼貿商賺錢難問題凸顯,全國企業破產重整網顯示,甚至有一批鋼貿企業進入了破產清算階段。以鋼鐵、有色金屬貿易等為主業的東嶺集團所面臨的經營壓力可想而知。
據中國貨幣網上披露的跟蹤評級報告,2018年—2021年,公司營收從1096.57億元增長至1327.66億元,但凈利潤連年下滑,由15.90億元降至3.89億元,“增收不增利”明顯。東嶺集團旗下略陽鋼鐵總經理劉會圈曾向媒體表示,2022年“我們煉鐵成本的51%來源于焦炭和煤,冶金產業鏈的利潤都被煤礦卷走了”。
行業走向下行通道,也是大浪淘沙的開始,但東嶺集團資金鏈抗風險能力難言寬裕。
根據評級報告,截至2020年末,公司與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等簽署了綜合授信協議,授信總額113.45億元,尚未使用的余額僅剩6.20億元。
這也意味著,金融機構的“風吹草動”,引發公司現金流連鎖反應的概率大大增高,一旦出現抽貸現象,極易形成惡性循環。根據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限制消費令(2024)閩0206執2691號,東嶺集團及法人李黑記已被限制了高消費。
對此,記者聯系東嶺集團方、股權交易代理機構、陜西立邦軟件有限公司、陜西祥企等多方電話,但均未獲得明確回復。
在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網搜索“東嶺”,可以發現兩份破產審查案件。
(2024)陜03破申22號、23號分別指向東嶺集團及其重要子公司東嶺物資,申請人分別為陜西立邦軟件有限公司、寶雞市金臺區同盛昌商行,公開時間7月25日,辦理法院陜西省寶雞市中級人民法院。
一位與東嶺方面存在業務往來的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就是因為欠錢了,現在(東嶺方)債務還不清了,才會到申請破產這一步。
7月29日,第三份(2024)陜03破5號公開發布,意味著被申請人東嶺集團破產程序有了新實質進展,存在不能償債或資不抵債的情況。
圖片來源: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網
根據法拍時信息,東嶺集團走的是破產重整,目的非“清算”而是“重生”,是對于一時財務困境但有生存發展能力的企業,通過引入投資、消減債務等方式幫助企業化債,圍繞欠債主體的利益再分配,以求實現債權人、債務人、投資人、股東等多方共贏。
但重組就像看病,能不能救,怎么救,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公司能成功甩下包袱,逐漸回血;有的公司始終困于泥淖,業績遲遲不見好轉;也有的公司在重整完成后迅速遭遇“黑天鵝”,再次走向了落幕的命運。
以往破產重整案件中,重整投資人能否帶來好的資產、資金是企業能否“起死回生”的關鍵。以東嶺的體量,“操盤者”必須是資金雄厚、資源廣泛者,后續我們也將持續關注“白衣騎士”的身影。
而麻煩纏身的東嶺集團,是否還具備“拯救”價值?
答案或許顯而易見。官網顯示,東嶺集團主要涉入貿易供應鏈、實體制造、地產服務三大產業板塊,業務布局全國,輻射全球市場,年銷售各類鋼材超1000萬噸,位列中國建筑鋼材銷量榜第一名。
本身價值而言,其深耕供應鏈行業多年,公司生產要素齊全,配套設施完備,還有礦產等稀缺資源,積累了良好的營銷網絡、客戶關系和商業名氣,最鮮活的例子就是,2023年僅通過“合作意向”就借貸到1億元。
此外,這樣一個“巨無霸”倒下,對于當地經濟發展、就業、稅收等多方面而言無疑是個打擊,如何在遵循市場原則與法治精神前提下紓困幫扶、妥善處理也需考慮。
從現實角度講,鋼貿企業走下坡路或許不是個短周期,市場正在縮小,已有一批鋼貿企業走上了破產清算的道路。如何借這個機會,將自身業務線條重新梳理,以求輕裝上陣,是東嶺需要考慮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董事長李黑記去年曾多次表示要聚焦黑色和有色兩大主業,“‘十四五’期間,東嶺集團將把煤炭、鐵礦、鉛鋅礦以及多品種有色金屬產能進行一個等規模釋放,在全球競爭的白熱化階段,能源資源會替東嶺保駕護航。”
封面圖片來源:東嶺集團官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