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11 10:58:19
雖然行業“內卷”,各光伏廠商失血嚴重,但低迷調整期也加速了落后產能的出清。同時,在產業鏈全線虧損的情況下,產業鏈價格也逐步探底,后續下行幅度相對可控。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四季度或是觀察行業拐點的重要窗口。
每經記者 張文瑜 西安 每經編輯 張靜
7月9日晚間,A股光伏板塊上市公司密集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隆基綠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TCL中環(002129.SZ)、愛旭股份(600732.SH)、雙良節能(600481.SH)等多家光伏企業陷入虧損“泥潭”。
國金證券此前發布的研報指出,從盈利水平來看,當前主產業鏈環節已經進入凈虧損甚至跌破現金成本階段。
不過,雖然行業“內卷”,各光伏廠商失血嚴重,但低迷調整期也加速了落后產能的出清。同時,在產業鏈全線虧損的情況下,產業鏈價格也逐步探底,后續下行幅度相對可控。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四季度或是觀察行業拐點的重要窗口。
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日前召開的投資者交流會上坦言,2025年公司將會率先回到增長軌道,會先于光伏行業進入到復蘇狀態。
對于虧損原因,多家光伏企業表示,是受市場銷售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國內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的價格已經跌入低點:硅料、硅片價格下滑超過33%,N型TOPCon電池片、組件價格縮水逾30%,
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大環節基本跌破了現金成本。
與此同時,由于此前光伏廠商擴產勢頭依然強勁,整體產能較此前擴大不少,但利潤下降了近七成,疊加部分企業的恐慌性降價,導致全產業鏈集體承壓。
對于光伏廠商來講,如何度過周期底部,是當下面臨的首要問題。
一個共識是,光伏產能出清已經“箭在弦上”,目前光伏多環節新增投產放緩,高成本的落后產能進入出清階段。想要打破行業“內卷”,仍需要拿出“高功率、高價值”的領先技術和產品。
從技術創新層面來看,目前光伏行業諸多頭部企業也紛紛將目光投向技術門檻高、工藝復雜,但具有更高的轉化效率的BC電池。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TCL中環、鈞達股份等光伏頭部企業也紛紛透露在BC電池領域有所布局。
晶澳科技首席技術官歐陽子亦表示,晶澳科技的研發重點將逐漸轉向BC以及疊層電池方向。考慮到目前技術的成熟度,先BC后疊層成了一個合理的預期。
隆基綠能早在2017年就開始布局BC技術,在BC電池轉換效率提升方面捷報頻傳,不僅推出多款基于BC技術的組件新品,也進一步提高BC產品GW級量產的良品率。
從2023年下半年至今,隆基已密集推出Hi-MO X6 Max、Hi-MO 7、Hi-MO X6和Hi-MO 9等多款適合不同應用場景的組件產品。防積灰組件是行業首款功能性產品、極致黑美學組件是國內首款別墅專用產品、耐濕熱組件是行業首款可靠性產品……
“光伏產業每一次出現危機,又再次回到增長通道,本質都是由創新來解決和驅動的。”鐘寶申在日前交流會上表示。
而創新為隆基帶來的,不僅是技術,還有新產能的儲備。
隆基綠能董事長助理兼BIPV負責人白忠學透露,公司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會有很多產能投入建設,明年第一、二季度,BC二代產品會大規模投放市場。分類別看,到2025年年底,隆基BC二代產能大致會達到50GW左右,BC一代產能大致在20GW左右。
針對上述產能布局,隆基也預備了充足的資金為公司穿越周期提供保障。
6月17日,隆基綠能發布了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關于公開發行100億元公司債券的議案》獲得通過。此次發行的公司債券(非可轉債)項目主要用于“泰睿”硅片、BC二代電池等先進產能建設。
百億公司債發行,或有利于隆基進一步擴大產能、提高BC新品規模以適應市場需求,加速實現BC等新技術的產業迭代,進一步提升公司競爭力,開啟光伏行業新的業績增長極。
從成本來看,在地面電站市場,Hi-MO 9組件產品較隆基自己的TOPCon產品的平均溢價是20%左右。疊加經濟、美觀、安全、可靠等因素,甚至能夠實現更高的溢價。
并且,市場是高度認可這款產品的。
2024年5月,隆基發布了基于高效HPBC 2.0電池技術打造、集多種先進技術于一身的Hi-M0 9產品。
據每經記者了解,在該產品發布后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隆基已有產生1GW的Hi-MO 9組件訂單,另外有5GW正在與客戶洽談的Hi-MO 9組件訂單,市場反應非常積極。
這意味著,具有技術創新、產能儲備及現金流充裕的光伏企業,有望率先走出困局。
鐘寶申在日前表示,2024年會是公司非常艱難的一年,也會是行業艱難的一年,2025年公司將會率先回到增長軌道,會先于光伏行業進入到復蘇狀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