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09 15:51:05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趙云
繼之前東吳基金旗下兩名基金經理紛紛轉崗成為研究員之后,近期又有基金經理“反向”流動的現象出現。
新華基金旗下的多只基金發布了基金經理變動的公告,其中新華豐利債券基金、新華安享多裕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兩只產品的基金經理調整引起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關注。根據公告,這兩只基金的原基金經理于航在7月初離任,離任的原因是“公司內部轉崗”,轉任的崗位是基金經理助理。而這距離他成為基金經理,不過一年半時間。
一般來說,典型的基金經理成長路徑是金融相關專業畢業——進入公募基金做研究員助理——成為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成為基金經理。不過近年來,基金經理“反向”流動的情況屢屢出現,因為業績不佳而被迫卸任的基金經理今年并不鮮見,背后反映的或許是公募行業正在加速優勝劣汰。
又有基金經理“回爐重造”了?
近日,新華基金發布了旗下新華豐利債券基金、新華安享多裕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基金這兩只產品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顯示原基金經理于航因“公司內部轉崗”而離任,轉任的崗位是基金經理助理。
根據公告,于航是統計學碩士,歷任新華基金固定收益與平衡投資部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22年底,他通過增聘成為這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與鄭毅共同管理新華豐利債券基金,與趙強共同管理新華安享多裕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基金,距今才一年半時間。
此前,基金經理“反向”轉崗成研究員等崗位的,不少是因為業績不佳、考核不達標而被轉崗,當然也不排除有部分基金經理是因為個人職業規劃或者公司業務調整而轉崗。那么于航為什么會轉崗回去當助理了呢?
根據Wind數據,于航短暫的基金經理生涯管理過2只產品(份額合并計算),其中新華安享多裕定開的任職回報為-41.42%,在同類產品中排在后3%;他管理的另一只產品新華豐利是一只二級債基,任職表現和排名都要好得多,任職回報7.60%、排在全市場859只同類產品的第53位。
不過這兩只產品規模都不大,最新合計規模僅有1.39億元,新華豐利還是一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
記者注意到,“接替”于航與鄭毅共同管理新華豐利債券基金的,是去年年底重回新華基金的王濱。公告顯示,王濱曾任中國工商銀行投資經理、民生加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新華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2021年,王濱離開新華基金,加盟中郵基金擔任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基金經理;不過2年之后的去年年底,他又重回新華基金,并在這個月初一口氣擔任了新華安康多元收益一年持有、新華純債添利、新華豐利等3只產品的基金經理。
最近,基金經理“反向”流動的新動態在行業內引發關注。
之所以說“反向”,是因為一家公募基金除了管理層,基金經理就是金字塔尖的存在,要成為基金經理殊為不易。一般來說,一個典型的基金經理成長路徑應該是金融相關專業畢業→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并且還得是職業生涯非常順暢,才能成功按照這個路徑來發展。
也正因如此,基金經理轉崗回去做研究員、做基金經理助理,顯然是非常規的,背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底,東吳基金發布了東吳新經濟混合、東吳阿爾法靈活配置混合、東吳安盈量化混合、東吳安享量化混合等多只產品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有意思的是,根據公告,東吳基金旗下的兩名基金經理丁戈、王瑞都將卸任在管的所有產品,丁戈轉任該公司“高級行業研究員”,王瑞也轉崗做行業研究員。
再把時間向前推,去年年底,海通資管發布公告稱,旗下海通核心優勢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基金經理李晨將于當年12月6日由基金經理轉崗至公司權益研究部研究員。
去年8月,國元證券發布公告稱,國元元贏六個月定開基金經理陳帥因公司安排原因,已于當日轉任研究崗位。
2022年7月,根據人保資產發布的公告,該公司基金經理彬彬由于工作調整離任人保優勢產業基金經理,轉任研究員;2021年8月,鑫元基金首席固收投資官王海燕就因崗位調整離任,轉任研究員工作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至少從前面提到的多位基金經理業績表現來看,業績不佳可能是很多人選擇或者被迫“反向”轉崗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今年以來,我們也能從公告中頻頻看到因為業績不佳而被迫卸任的基金經理,這在過去并不多見。
這些都是公募行業加速優勝劣汰、考核制度更加嚴格的表現。
有公募人士告訴每經記者,近年來基金公司對基金經理實行“優勝劣汰”的考核愈發嚴格,尤其是一些連續考核不合格、處于尾部的基金經理,被優化掉都是很正常的,“退一步”轉崗已經是相對比較好的結果了。當然,也不排除有部分基金經理是因為個人職業規劃或者公司業務調整而轉崗,但這還是少數。
“未來這種調整可能會比較常見,平常心看待就好,這也是基金公司保護投資者利益、對基民負責的表現。”上述公募人士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