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02 18:11:23
◎芯原股份表示,2024年上半年,半導體產業逐步復蘇,下游客戶庫存情況已明顯改善,得益于公司獨特的商業模式,即原則上無產品庫存的風險,無應用領域的邊界,以及逆產業周期的屬性,公司經營情況快速扭轉,業務逐步轉好,第二季度業績較第一季度顯著改善。
每經記者 朱成祥 每經編輯 董興生
7月1日晚間,國內半導體IP(知識產權)龍頭廠商芯原股份(SH688521,股價27.27元,市值136億元)自愿披露2024年第二季度營業收入情況。芯原股份預計2024年第二季度單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10億元,較一季度環比增長91.87%。
有趣的是,芯原股份并未提及今年第二季度業績同比情況。根據芯原股份2023年年報,其2023年第二季度營收為6.44億元。照此計算,芯原股份2024年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約5.28%。
根據公告,芯原股份2024年第二季度量產業務預計實現營業收入2.35億元,環比增長126.18%;芯片設計業務預計實現營業收入1.92億元,環比增長120.45%;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業務預計實現營業收入1.58億元,環比增長58.58%;特許權使用費收入預計為0.24億元,環比減少12.27%。
芯原股份表示,2024年上半年,半導體產業逐步復蘇,下游客戶庫存情況已明顯改善,得益于公司獨特的商業模式,即原則上無產品庫存的風險,無應用領域的邊界,以及逆產業周期的屬性,公司經營情況快速扭轉,業務逐步轉好,第二季度業績較第一季度顯著改善。
綜合芯原股份2023年一季報、半年報,可計算出其二季度各項收入。其中,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特許權使用費、芯片設計業務、量產業務收入分別為2.44億元、2625.32萬元、1.33億元和2.38億元。
若照此計算,2024年二季度,芯原股份量產業務、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均同比下降。其中,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收入下降約35%。
相比之下,芯片設計業務收入同比大幅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毛利率較高,而芯片設計業務毛利率較低。據2023年年報,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毛利率為87.42%,而芯片設計業務毛利率為14.36%。
事實上,芯原股份主要可分為兩大業務板塊,即半導體IP授權業務和一站式芯片定制業務。其中,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特許權使用費屬于前者;芯片設計業務、量產業務屬于后者。
毛利率方面,半導體IP授權業務毛利率顯著高于一站式芯片定制業務。2023年,芯原股份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特許權使用費毛利率分別為87.42%和100%;而芯片設計業務、量產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4.36%和27.43%。
圖片來源:芯原股份2023年年報截圖
可以看出,芯原股份2024年二季度保持高速增長的,是毛利率最低的芯片設計業務。而同比下降明顯的,是毛利率較高的知識產權使用費業務。
據芯原股份招股書,在客戶芯片設計階段,公司直接向客戶交付半導體IP,并獲取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收入。待客戶利用該IP完成芯片設計并量產后,公司依照合同約定,根據客戶芯片的銷售情況,按照量產芯片銷售顆數獲取特許權使用費收入。
簡而言之,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為一次性授權費,而特許權使用費為長期“版稅”。
記者查詢半導體IP巨頭CEVA財報發現,其2024年一季度Licensing and related revenue(許可及相關收入,一次性授權費)收入為1141.4萬美元,占比52%;Royalty(版稅)收入為1065.8萬美元,占比48%。
而芯原股份半導體IP授權業務中,一次性收入占比明顯更高。2024年一季度、二季度,上市公司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占半導體IP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78.68%、86.81%。
盡管上市公司二季度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同比下降明顯,但占半導體IP業務收入比例仍處高位。
而一次性授權費收入占比高,也提高了芯原股份半導體IP授權業務的波動性。據定增申請文件審核問詢函的回復,芯原股份2023年半導體IP授權業務前五大客戶中,僅客戶6支付特許權使用費。
此外,2022年半導體IP授權業務前五大客戶中,只有客戶6、客戶16仍在2023年半導體IP授權業務前五大客戶名單中。
客戶5于2021年采購3998.92萬元IP授權,2022年、2023年僅采購332.87萬元、305.38萬元IP售后維護;客戶22于2021年采購4398.4萬元IP授權,2022年、2023年也僅采購954.21萬元、203.48萬元IP售后維護。
客戶24于2022年采購4186.60萬元IP授權,2023年僅采購323.30萬元IP售后維護;客戶23于2022年采購4329.04萬元IP授權,2023年僅采購412.10萬元IP售后維護。
對此,芯原股份表示,各期前五大客戶構成、各客戶收入在不同年度之間存在一定變動或波動,主要是由于各客戶IP采購內容、期限等存在差異,同時各客戶產品研發計劃不同亦導致其對IP采購時點不同。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