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15 18:25:39
◎6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電影聯合主辦的“當IP遇見AI 打開光影新視野”為主題的海上論壇,領銜亮相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這是財經界的頭部媒體每日經濟新聞與電影界的頭部企業上海電影,一年一度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重要發聲。
◎本次論壇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影視產業,推動IP的創新與跨界融合。一手抓內容,一手抓技術,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對此深有感觸。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楊夏
七年一起走過,時間就是最好的答案。
6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電影聯合主辦的以“當IP遇見AI 打開光影新視野”為主題的海上論壇,領銜亮相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這是財經界的頭部媒體每日經濟新聞與電影界的頭部企業上海電影,一年一度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重要發聲。
本次論壇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影視產業,推動IP的創新與跨界融合。一手抓內容,一手抓技術,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對此深有感觸。
“我記得2022年上影集團王健兒董事長做過這樣的分享:電影一定要打破單一票房收益。在過去的幾年,我們看到上影推出《中國奇譚》《繁花》以及AI電影馬拉松大賽。每日經濟新聞(簡稱‘每經’)作為上海電影的深度合作伙伴,感到興奮和驕傲。”聞達在海上論壇的開場致辭中表示,每經也始終堅持將新聞內容作為生命線,并在媒體行業中率先展開技術轉型,在轉型的路上一路前行。
“今年是每日經濟新聞創刊20周年,我們將用AI打造一批‘超級個體’,在每經的20周年慶典日上,至少推出20個這樣的IP。”聞達說。
從《中國奇譚》到《繁花》再到AI電影馬拉松大賽,上海電影一年一個“大IP”,作為財經媒體人的聞達表示自己一路見證,為老朋友感到興奮和驕傲。
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電影攜手舉辦的跨界對話海上論壇,已成為電影與財經領域的“華山論劍”——高水準、高規格,每次的討論話題都激發行業持續熱議,每一個話題都關系著行業的未來與發展。
對于內容情懷和技術創新,論壇的兩家主辦方有著惺惺相惜的共識。
“每日經濟新聞始終堅持新聞決定影響力的理念。”聞達表示,“我們在去年拿到了中國新聞獎的最高榮譽——輿論監督類報道一等獎。每日經濟新聞微博用戶4800萬+,是財經媒體第一大V,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用戶達到了1.2億。每日經濟新聞自2017年起每年發布一本《強影之路》白皮書,從專業的財經媒體視角記載中國電影的奮斗與成就、困難與困惑,發揮了財經媒體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未來每日經濟新聞將繼續走“專業化”之路,在報道的權威性、分析深度和力度以及挖掘新聞背后的經濟意義上不斷耕耘。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也在堅定開展技術轉型。“媒體人要直面人工智能、內容視頻化和大模型的沖擊,化危為機,機會只會給擁抱危機的人。”聞達指出,2020年,每經開啟技術轉型元年,啟動“每經AI戰略項目”;2021年是每經的視頻轉型元年,7×24小時的全球首個AI電視上線;2022年每經推出雨燕智宣AI短視頻自動生成平臺;2023年全面構建每經智能媒資庫。
“2024年,每經提出‘一個人一個電視臺’。”聞達表示,這并非媒體在造概念,隨著每經AI電視3.0在今年5月的正式上線發布,一個人、一臺電腦、一鍵成稿、十秒成片,這種傳統電視臺難以企及的速度與效率已成為現實。
當媒資數據成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在AI技術的輔助下,傳媒行業的深度轉型變革將催生出新質生產力。這正是每經AI電視3.0最好的實踐印證,也是媒體行業的革命性進步。
而新質生產力組合拳,是造就每經AI電視3.0“一人即電視臺”的核心。
“今年是每經創刊20周年,我們將借助AI打造一批‘超級個體’。”聞達稱,“我們會在財經內容的小切口上進行細分,推出至少20個垂類IP。此外,我們還將推出一套解決方案,打破媒體在APP、網站、微信、微博等不同平臺上的‘孤島效應’,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
“同時,這些平臺的互聯也將與我們的‘超級個體’聯系在一起,其載體就是每經即將在今年12月推出的AI電視4.0版本。”聞達進一步表示,“我們還將與上影一起探索,期待劇本大模型生成第一部財經類影視作品。”
在6月14日的海上論壇,每日經濟新聞還與上海電影攜手,正式啟動了備受矚目的《大模型電影應用場景測評報告》項目征集。這一報告后續的發布,將成為影視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為行業找到“AI奧斯卡”的種子。《大模型電影應用場景測評報告》不僅是對國產大模型在影視領域應用成果的全面審視,更是對行業發展潛力的深刻洞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