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16 11:17:34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近日,世龍實業(SZ002748)因其全資子公司世龍供應鏈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的財務造假行為,被江西證監局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經查明,世龍供應鏈2019年虛增利潤總額573.17萬元,占世龍實業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絕對值的29.09%;2020年虛增利潤總額1178.41萬元,占世龍實業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絕對值的6.62%。世龍實業的財務造假行為不僅影響了公司的聲譽,也導致其股票將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面對財務造假的事實以及監管的嚴厲態度,投資者的損失似乎不可避免,但事實并非如此。
筆者注意到,世龍實業3月12日晚間便公告收到了江西證監局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內容正是世龍供應鏈財務造假相關事項,江西證監局擬決定:對公司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280萬元罰款;對時任總經理張海清、時任副總經理汪大中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140萬元罰款,等等。
不過,監管的利劍似乎并未帶來預期的威懾,世龍實業的股票價格在處罰消息公布后的短期內出現了劇烈波動。自3月13日(公告發布次日)起,公司股價震蕩上揚,至4月3日漲幅達15.89%。雖然此后股價經歷了快速下跌,但在4月17日后又出現快速上揚,至5月7日,區間漲幅竟然高達28.77%。這種現象表明,部分投資者可能抱著僥幸心理,希望從短期波動中獲利,卻忽視了財務造假帶來的長期風險。
財務造假行為往往預示著公司經營管理存在重大問題,未來業績和股價可能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下行風險。因此,投資者在面對風險事件時,必須保持理性,不能盲目追漲殺跌。財務造假不僅是對市場規則的嚴重違反,也是對投資者信任的嚴重傷害。世龍實業的案例再次警示我們,在投資決策中,風險管理和審慎分析比短期的市場波動更為重要。如果不顧風險,以賭徒心理參與市場炒作,那出現虧損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世龍實業財務造假案背后,還牽扯到大華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大華所)。大華所不僅在金通靈的財務造假案中未能勤勉盡責,還在世龍實業2019年和2020年的財務報告中出具了“標準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所謂“標準無保留意見”即表示沒有發現問題,這種錯誤的審計結果使得財務造假行為得以掩蓋,更加劇了對投資者的誤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華所在多個案件中表現出的審計失職行為表明其內部管理和監督機制可能存在嚴重漏洞。對于這樣一家深陷財務造假泥潭的審計機構,監管部門有必要對其近年來經手的公司進行抽查,以全面評估其執業質量和合規性。只有通過嚴格的監管和全面的審計檢查,才能維護市場的公正與透明,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世龍實業財務造假一事警示投資者在股票投資中要保持理性,不能盲從市場短期波動,而應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風險因素。同時,對于審計機構的監督也應加強,確保其能夠勤勉盡責,維護市場秩序。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標的時,除了關注公司的財務報表外,也應關注審計機構的聲譽和專業性,以降低投資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