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觀察 2024-05-10 15:51:39
今年3月25日,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駐川工作組組長王峻因病不幸逝世,年僅52歲。在川期間,他推動一個個造血惠民的項目落地,續寫了浙川山海間的綿長情誼。9日起,川臺推出系列報道《追憶王峻》,多路記者沿著他生前的足跡,走進雪域高原、千里彝鄉、秦巴山區,還原一位幫扶干部的點點滴滴。追憶王峻,我們首先從他的工作筆記說起。
走進位于四川省政府辦公樓二樓王峻生前的辦公室,我們看到了他厚厚的6本工作筆記。筆記中,“藍鷹工程”四個字格外顯眼,后面還跟著“就業”兩個字的提示。作為王峻生前最牽掛的工作之一,這個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工程有著怎樣的故事?帶著問題我們來到“藍鷹工程”首個試點校——沐川縣中等職業學校。
一走進校門,張校長就向我們介紹起操場旁醒目的“藍鷹工程”圖標,這是工作組數次修改后由王峻最后決定的:上面是山,代表四川,下面是海,代表浙江,藍色代表藍領,蘊含著對孩子們從小鳥長成雄鷹,翱翔山海間的期待。
樂山市沐川縣中等職業學校校長 張攀:在“藍鷹工程”啟動以前,學校到處都是空地,沒有一臺像樣的實訓設備,學校現在到處都是實訓室。
2021年10月,紹興和樂山創新實施的“藍鷹工程”正式啟動,如何通過發展職業教育推動鄉村振興,是王峻關注的重點。
樂山市政府副秘書長,沐川縣委常委、副縣長,浙江省駐樂山幫扶工作隊隊長 陳軍衛:我印象非常深的,他給“藍鷹工程”專門手寫了整整A4紙一頁紙的這個批示,里面有一句話,“一人高質量就業,就能實現一個家庭高質量脫貧。”我們也一直是按照王峻秘書長的這個要求在推動這項工作。
王峻一手推動的“藍鷹工程”,是通過對接企業需求開設“冠名班”,再吸納脫貧家庭和困難家庭的孩子,開展人才訂單式培養。同時安排學生到浙江企業實習實訓,進而促進就業。17歲的竇昌術就是一只被“救”回來的“藍鷹”,他說,在爸爸去世后,如果沒有“藍鷹工程”,自己肯定已經輟學了。
樂山市沐川縣中等職業學校22級藍鷹之星信息技術冠名班學生 竇昌術:我希望以后通過自己的努力,然后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學校方面是(讓我)對我的費用不用多擔心的,讓我靜下心來學習就行了。
兩年多來,沐川職中先后選送422名學生赴浙江企業實習,畢業生就業月薪一般在6000元以上,優秀畢業生年收入更是超過10萬元。王峻的期望,在孩子們身上成為現實。
生前任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駐川工作組組長 王峻:一人高質量就業,能夠實現全家高質量脫貧。希望通過推動這項工作,能夠提高學業,促進就業,支持創業,孵化產業,把“藍鷹工程”打造成浙川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的標志性工程。
如今,“藍鷹工程”也如王峻所愿,成為東西部協作的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廣,近萬名學生通過訂單式培養實現高質量就業。
浙川對口幫扶始于1996年,作為最新一代“接棒人”,王峻帶領浙江154名干部,于2021年6月來到四川,開展新一輪浙川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此后的一年半,他就走遍了浙江結對幫扶四川的68個縣。2021年9月16日,王峻在筆記上本寫下了“德育村項目研究”幾個字。這個位于涼山州普格縣、以農業為主的彝漢聚居村,是曾經的縣重點貧困村,王峻去過6次。
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鎮德育村黨支部書記 吉木瓦各惹:我們村充分踐行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精準推動藝術振興鄉村,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到2023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9萬元以上。
“藝術振興鄉村”,這是王峻結合自己在浙江松陽縣任職時的經驗,給德育村找到的發展道路。依托彝族阿都高腔等代表性文化遺產,現在德育村“阿都”音樂第一村的名氣越來越響。
涼山州普格縣委常委、副縣長,浙江省駐涼山幫扶工作隊隊員 周華敏:讓我們村的老百姓吃上旅游飯,能夠實現就近就業,讓和美鄉村的建設能夠有一個更大的提升。
同樣在王峻推動下取得成效的,還有廣元市劍閣縣的“幫幫攤”。2022年開始,杭州上城區和廣元劍閣縣創新推出“幫幫攤”項目,為殘疾人等低收入群體提供從貨源組織到銷售培訓的全方位支持,幫助大家掌握經營技能,找到自力更生的道路。
廣元市劍閣縣“幫幫攤”攤主 楊微:王峻秘書長下來之后,對我們這個幫幫攤這一塊特別關心,咨詢我們這些殘疾人需要什么幫助,政府需要解決什么,他能給我們幫助什么。
截至目前,“幫幫攤”項目已覆蓋劍閣縣20多個鄉鎮,帶動400余名低收入群眾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并在全省其他區縣推廣。
廣元市政府副秘書長,劍閣縣委常委、副縣長,浙江省駐廣元幫扶工作隊隊長 周展:項目取得成果的時候,我們劍閣召開了全省的幫扶工作現場會。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晚上12點以后,秘書長還給我打電話,跟我剖析這個材料的問題,工作作風非常細致和扎實。現在項目走到今天,取得了非常好的實效,但是王峻秘書長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們十分懷念他。
我們也十分懷念這樣一位民生幸福的“開路人”。他用心用情,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到巴山蜀水間,為這一方的人們開辟成才之路、就業之路、發展之路。隨著我們走進更多的鄉村,王峻的形象也變得越來越清晰立體,越來越讓人肅然起敬。明天(10日),我們將繼續沿著王峻的足跡,追憶他的初心使命,追記他的壯麗生命。
來源:四川觀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