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公司協會 2024-04-23 18:09:47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上市公司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極大地加強其核心競爭力,將為上市公司和整體國民經濟的未來發展占據先機、獲得主動。
鍛造新質生產力上市公司在行動!
今天,就讓我們關注上市公司中國海油(SH600938)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技術突破。
中國海油是中國最大海上原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也是全球最大之獨立油氣勘探及生產企業之一,主要業務為勘探、開發、生產及銷售原油和天然氣。
長期以來,中國海油堅定不移推進科技自強自立,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強基工程,為油氣主業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近日,中國海油密集向社會發布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包括我國“海上第一深井”投產等,展現技術突破和新質生產力對保障能源生產和國家能源安全的帶動作用。
4月13日,中國海油宣布,我國首口自主設計實施的超深大位移井——恩平21-4油田A1H井在珠江口盆地海域順利投產,測試日產原油超700噸。該井鉆井深度9508米,水平位移8689米,成為我國海上第一深井,同時創造我國鉆井水平長度紀錄,標志著我國成功攻克萬米級大位移井技術瓶頸,海上超遠超深鉆井技術水平跨入世界前列。
該超深井開發的恩平21-4油田位于深圳西南方約200公里的海域,平均水深約86米,屬于小型砂巖邊際油田。如果采用傳統模式開采,需新建海上生產平臺或水下井口等設施,投入大、工期長,不具備經濟效益。中國海油利用8公里外的恩平20-5無人平臺,實施超深大位移井,經濟高效開發邊際油田的油氣資源。
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具有投資高、操作成本高的特點,因此在同等的地質條件下,海上不能經濟有效開發的邊際油田相比陸上要多。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總工程師(鉆完井)郭永賓介紹說:“我們通過技術革新和模式創新,依托現有平臺設施,利用大位移井技術,在地下實現數公里外油藏的精確制導,突破了海洋邊際油田難以開發的壁壘,成功推動恩平21-4油田的開發。”
大位移井好比鉆井領域的“巡航導彈”,是挑戰鉆井極限的尖端科技,也是全球行業公認的技術難題之一。與垂直鉆井相比,這種“橫向”的鉆井方式隨著水平位移和水垂比的不斷增加,會遇到摩擦阻力大、軌跡控制難及接近安全延伸極限等諸多挑戰,技術難度成倍上升。恩平21-4油田A1H井水垂比達4.43,相當于每下一個1米的臺階,就要往前邁出近4.5米的大跨步,鉆具幾乎以“橫躺”的姿態,在缺少重力推動下,必須依靠外部驅動力穿行8000多米。
據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技術中心總經理張偉國介紹,項目團隊自主研發出環保油基鉆井液、連續循環系統等新型裝備,在施工過程中通過智能隨鉆導向、井下參數實時采集、旋轉漂浮下套管等先進技術,讓鉆頭精準穿越3個地下斷層,帶動669根、總重564噸的高強度鋼制套管順利下入,建立起穩固的采油通道,作業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近年來,我國海上實施大位移井約350井次,鉆井進尺達174.5萬米,相當于鉆穿近200座珠穆朗瑪峰,作業規模、平均時效、最大水垂比、中靶質量等均居于世界前列,形成了從地質研究、鉆井工程、定向鉆探到測井工程等成套海上大位移井技術體系,實現了邊際油田開發及老油田增產挖潛的規模化和體系化。
郭永賓表示,大位移井是高效勘探開發海洋、山地等復雜地帶油氣資源的重要手段,此次恩平21-4油田超深大位移井刷新了4項全國紀錄,形成了5類13項技術成果,使用的材料、裝備國產化率達95%。依托該模式未來可實現在生產平臺一萬米范圍的油氣資源動用,顯著提高油氣田開發效益,對推動油氣增儲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近期,中國海油還向社會發布了一系列科技發展的重要成果。
在加強自主創新,科技引領驅動發展方面,截至2023年底,中國首套國產化500米級深水水下生產系統在樂東22-1氣田南塊穩定運行15個月,累計產量超過1億方天然氣。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FPSO-“海洋石油122”浮式生產儲油裝置完成主體建造,填補國內多項海洋工程行業技術空白,將有效推動深水油氣田開發。
在加速數字化轉型,支撐高質量發展方面,2023年,我國首個海上智能油田——秦皇島32-6二期順利實施并上線運行,核心業務數字化覆蓋率達90%。“深海一號”成為世界首個具備遠程遙控生產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向全面建成超深水智能氣田邁出關鍵步伐。流花油田、恩平油田、白云氣田啟動“臺風生產模式”,通過陸地操控中心遠程實時監測與操控海上油氣田安全生產,創造產值超3億元。
在節能降碳協同增效,提升油氣綠色生產成效方面,2023年,渤海岸電工程全面建成,分布在河北、山東和遼寧三個區域,形成全球海上油田交流輸電電壓最高、規模最大的岸電應用基地,覆蓋45個油田、180座設施,總規模980兆瓦,渤海現有海上設施覆蓋率達75%,預計可具備年降碳100萬噸能力。
中國海油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公司加快實施科技創新強基工程,全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4%,創新動力持續激發,創新成果實現新突破。公司緊密圍繞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穩步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