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27 18:29:05
“對于當下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可再生能源合作,機遇和挑戰并存。”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衛權指出。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星
3月26日,“2024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論壇”在海口市舉行。論壇期間,《綠能出海記2024:向綠共贏,由小及美》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外發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全球能源轉型進程的加速,綠色清潔能源已經成為各國能源發展的共識,也成為中國電力工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主攻方向。“對于當下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可再生能源合作,機遇和挑戰并存。”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衛權指出。
王衛權認為,與新能源領域的國際資本和產業投資商相比,中國企業在海外新能源投資領域普遍還處于起步階段,實力相對較弱,能力不足。以往單純的承包商角色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復雜的海外新能源市場發展需求,承包商要努力實現由工程承包商向投資建造商的轉變,并具備投融資、工程承包、管理運營全產業鏈一體化集成服務能力。
在談到中外可再生能源合作所面臨的挑戰時,王衛權提到,中國和外國都缺乏對彼此的了解。“一方面,中國企業對外國當地的投資政策了解不充分,比如對能源電力政策、項目的審批流程、土地使用和管理、環境保護政策等了解不全面。另一方面,國外很多機構對中國的情況也不是很了解,主要體現在他們對中國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種類、品質、價格等不夠了解。以光伏為例,在中國,有多達幾十種光伏組件,但是一些國外的機構對此并不清楚。”
王衛權認為,將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可再生能源的國際合作。
首先是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合作不是一兩天形成的,是一個長期的認識、熟悉和磨合的過程。”
其次,要加強溝通交流,除了大家聚在一起有思想上的碰撞,還要到實地去看一看。有時候光憑借講述沒有什么概念,但是到現場一看就知道相關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
第三是建立技術轉移清單,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希望建立生產線,需要技術轉移清單,要找到適合當地的技術和裝備落地。
王衛權解釋,無論是光伏還是風電,都需要配套的產業鏈,可能某一些國家無法生產整條產業鏈,但是可以生產某一個環節的產品,可以先從單個環節開始培育上下游,形成本地制造的產業鏈。
第四是建立投融資機制,對于很多發展中國家,投融資是很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大規模發展的時候,資金來源非常重要。
報告指出,“小而美”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模式是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發展與減排兩難,自下而上、獨立自主地推進能源系統建設,進而推動其總體發展范式的全新發展理念。
在電網發展不足的背景下,為解決普遍的能源貧困問題,發展中國家正在迅速推進屋頂光伏等小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這也明顯拉動了2020年以來中國綠色電力裝備的出口增長,以及中國相關政策的調整。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企業海外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簽約額達到38億美元,超過了過去兩年的總和。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設備貿易取得了顯著增長。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1年以來,中國出口的綠色電力裝備數量大幅增長,其中光伏、鋰電池和電動汽車成為外貿出口的“新三樣”。
報告主筆人綠動星球創始人郝江北表示,從發電項目來看,裝機容量更小的項目在占地面積、施工周期、前期成本投入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因此也更貼近遠離電網或電力市場尚不夠健全的地區的實際需求。
從產業鏈布局方面,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合作建廠,也將帶來更多就業機會,鼓勵電力市場的成長,帶來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記者注意到,報告指出,中國在2021年之后明顯加大了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清潔能源,尤其是以風、光、水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合作,并通過推動投融資綠色化、技術和知識分享、促進產業對話、建立綠色合作平臺、聚焦民生需求等多重措施,發揮中國在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能源轉型方面的獨特優勢。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