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歐盟要求對自中國進口電動車登記 車企高管稱“無法阻擋入歐步伐” 專家建議開拓其他海外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20 14:19:21

每經記者 李星    每經編輯 裴健如

據彭博社報道,當地時間3月16日,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俄亥俄州代頓的演講中放話稱,如果他贏得2024美國大選,將對中國企業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征收100%的關稅。

而在此之前,3月6日,歐盟委員會在歐洲聯盟公報上正式發布文件,要求海關自3月7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登記,為期9個月。

“我們注意到,歐盟近日發布條例,要求海關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登記,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注。”3月14日,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在商務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公開回應稱,業界對歐盟未來可能采取的追溯征稅措施表示極大擔憂。

3月18日,北方工業大學教授紀雪洪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舉措,意味著歐盟要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有“打壓”動作。“近兩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表現突出,讓他們感覺到,當地電動汽車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威脅。”紀雪洪認為,歐盟委員會采取進口登記措施后,可能會對中國電動車的進口,征收更高的稅費。

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也告訴記者,歐盟這一舉措是典型的貿易壁壘方式,這種方式短時間內可能會放緩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發展節奏,但并不能改變中國車企進入歐盟市場的決心。“歐盟這種保護政策是把‘雙刃劍’,在影響中國車企的同時,對于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就業以及稅收等,也會造成一定影響。”秦力洪稱。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量不減反增

據路透社報道,歐盟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車進行海關登記,是其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一部分,若最終調查認定中國電車接受了所謂“不公平補貼”,歐盟有可能將對這些登記在冊的進口車輛征收“追溯性關稅”。

公開消息顯示,2023年10月4日,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以確定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價值鏈是否受益于非法補貼,以及這種補貼是否對歐盟純電動汽車生產商造成,或可能造成經濟損害。根據調查結果,歐盟委員會將通過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

彼時,何亞東回應稱,歐盟委員會啟動調查缺乏充分證據,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自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后,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累計進口約17.78萬輛,與“反補貼調查”期限覆蓋的范圍(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相比,月均增長了11%,與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同期相比,月均進口量增長了14%。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資料圖)

歐盟委員會認為,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歐盟生產商將面臨銷售減少和生產水平降低的風險”,“對就業和歐盟生產商的整體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不過,何亞東表示,中國電動汽車出口企業反映,中國對歐盟出口量與歐盟電動汽車消費量的變化相適應,并不存在所謂的進口激增和損害歐盟市場的情況。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看來,歐盟這一舉措,是典型的打壓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發展,以保護當地汽車產業發展的貿易保護政策。“包括歐盟此前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等舉措,都是為了進一步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歐盟加強限制。”顏景輝告訴記者。

新能源汽車行業專家楊偉斌則認為,無論是“反補貼調查”,還是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進口登記,都證明了中國電動汽車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已經對歐盟市場,尤其是對德國汽車工業造成了威脅。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記者,歐盟應客觀看待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而不是隨意動用單邊經貿工具,來阻止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發展,或提高中國企業在歐經營電動汽車的成本。

另據《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在接受采訪時呼吁,歐盟應降低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關稅。他表示,從長遠來看,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將有助于歐洲汽車制造商生產出更好的汽車,并認為保護主義“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

大眾汽車集團CEO奧博穆此前也曾表示,歐洲車企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創造有競爭力的產業條件,只要自己足夠強大,就不必害怕歐洲以外的競爭。

難阻中國車企入歐步伐

業內認為,歐盟之所以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反補貼”調查、進口登記等舉措,與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對歐洲市場份額的爭奪有關。

歐盟統計局(Eurostat)跟蹤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有較大幅度增長,遠高于同期歐盟出口至中國的電動汽車。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品牌占據了歐盟電動汽車市場8%的份額,而到2025年,這一比例可能會增加到15%。

據悉,包括上汽集團、吉利汽車、比亞迪、蔚來、小鵬汽車、嵐圖汽車等在內的車企,均積極對歐洲市場進行了布局。

秦力洪表示,歐盟的相關舉措,短期內會對中國車企在歐盟市場的電動汽車業務發展曲線產生一定影響,但中國車企選擇進入歐盟市場的大方向不會因此改變。

3月12日,嵐圖汽車CEO盧放在其個人微博上宣布,接下來的幾個月,嵐圖汽車會進入多個歐洲國家。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嵐圖盧放)

此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車企高管曾告訴記者,“反補貼”調查會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難度增加,不過對中國車企來說,歐洲市場作為現代汽車工業的發源地,是傳統汽車領域中最強汽車品牌的集聚地,具有象征意義。進入歐洲市場并站穩腳,對車企來說是在應對頂級的“考試”。參與這種激烈的競爭,可以倒逼企業在自身產品、技術、質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和升級。

專家建議加快開拓其他海外市場

何亞東表示,歐盟采取進口登記措施和可能的追溯征稅增加進口環節,給正常的貿易往來增添負擔。不利于雙方新能源產業深化合作,也將影響歐盟消費者的利益。

在外界看來,歐盟委員會采取的貿易保護政策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發展,但也將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秦力洪告訴記者,歐盟這種行為,將使歐盟汽車工業遭受最大損失。在當前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本就不領先的情況下,采取貿易保護,只會讓當地汽車企業“求生欲”降低,發展停滯不前。而中國電動汽車涌入歐盟市場,短期內可能會增加當地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競爭壓力,但在這種緊迫感下,也會反向推動當地新能源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和產品推出的力度,從而助推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面對歐盟可能追溯征稅的行為,秦力洪稱,中國車企可能會主動調整在歐盟市場的發展節奏和預期。以蔚來為例,其未來可能會縮減公司在歐洲招聘計劃、投資額度,并延緩相關項目的推進。

顏景輝建議,中國車企在放緩對歐盟市場布局的同時,可以加快對全球其他市場的開發,在深度和廣度上盡可能地去開拓更多市場,以彌補企業在歐盟市場丟失的份額。不過,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車企要努力在車型設計、產品品質和性能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提升,推出滿足海外不同區域市場消費者喜好的產品,以擴大海外市場的銷售范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據彭博社報道,當地時間3月16日,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俄亥俄州代頓的演講中放話稱,如果他贏得2024美國大選,將對中國企業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征收100%的關稅。 而在此之前,3月6日,歐盟委員會在歐洲聯盟公報上正式發布文件,要求海關自3月7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登記,為期9個月。 “我們注意到,歐盟近日發布條例,要求海關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登記,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注。”3月14日,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在商務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公開回應稱,業界對歐盟未來可能采取的追溯征稅措施表示極大擔憂。 3月18日,北方工業大學教授紀雪洪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舉措,意味著歐盟要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有“打壓”動作。“近兩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表現突出,讓他們感覺到,當地電動汽車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威脅。”紀雪洪認為,歐盟委員會采取進口登記措施后,可能會對中國電動車的進口,征收更高的稅費。 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也告訴記者,歐盟這一舉措是典型的貿易壁壘方式,這種方式短時間內可能會放緩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發展節奏,但并不能改變中國車企進入歐盟市場的決心。“歐盟這種保護政策是把‘雙刃劍’,在影響中國車企的同時,對于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就業以及稅收等,也會造成一定影響。”秦力洪稱。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量不減反增 據路透社報道,歐盟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車進行海關登記,是其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一部分,若最終調查認定中國電車接受了所謂“不公平補貼”,歐盟有可能將對這些登記在冊的進口車輛征收“追溯性關稅”。 公開消息顯示,2023年10月4日,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以確定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價值鏈是否受益于非法補貼,以及這種補貼是否對歐盟純電動汽車生產商造成,或可能造成經濟損害。根據調查結果,歐盟委員會將通過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 彼時,何亞東回應稱,歐盟委員會啟動調查缺乏充分證據,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自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后,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累計進口約17.78萬輛,與“反補貼調查”期限覆蓋的范圍(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相比,月均增長了11%,與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同期相比,月均進口量增長了14%。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資料圖) 歐盟委員會認為,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歐盟生產商將面臨銷售減少和生產水平降低的風險”,“對就業和歐盟生產商的整體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不過,何亞東表示,中國電動汽車出口企業反映,中國對歐盟出口量與歐盟電動汽車消費量的變化相適應,并不存在所謂的進口激增和損害歐盟市場的情況。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看來,歐盟這一舉措,是典型的打壓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發展,以保護當地汽車產業發展的貿易保護政策。“包括歐盟此前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等舉措,都是為了進一步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歐盟加強限制。”顏景輝告訴記者。 新能源汽車行業專家楊偉斌則認為,無論是“反補貼調查”,還是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進口登記,都證明了中國電動汽車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已經對歐盟市場,尤其是對德國汽車工業造成了威脅。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記者,歐盟應客觀看待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而不是隨意動用單邊經貿工具,來阻止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發展,或提高中國企業在歐經營電動汽車的成本。 另據《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在接受采訪時呼吁,歐盟應降低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關稅。他表示,從長遠來看,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將有助于歐洲汽車制造商生產出更好的汽車,并認為保護主義“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 大眾汽車集團CEO奧博穆此前也曾表示,歐洲車企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創造有競爭力的產業條件,只要自己足夠強大,就不必害怕歐洲以外的競爭。 難阻中國車企入歐步伐 業內認為,歐盟之所以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反補貼”調查、進口登記等舉措,與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對歐洲市場份額的爭奪有關。 歐盟統計局(Eurostat)跟蹤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有較大幅度增長,遠高于同期歐盟出口至中國的電動汽車。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品牌占據了歐盟電動汽車市場8%的份額,而到2025年,這一比例可能會增加到15%。 據悉,包括上汽集團、吉利汽車、比亞迪、蔚來、小鵬汽車、嵐圖汽車等在內的車企,均積極對歐洲市場進行了布局。 秦力洪表示,歐盟的相關舉措,短期內會對中國車企在歐盟市場的電動汽車業務發展曲線產生一定影響,但中國車企選擇進入歐盟市場的大方向不會因此改變。 3月12日,嵐圖汽車CEO盧放在其個人微博上宣布,接下來的幾個月,嵐圖汽車會進入多個歐洲國家。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嵐圖盧放) 此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車企高管曾告訴記者,“反補貼”調查會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難度增加,不過對中國車企來說,歐洲市場作為現代汽車工業的發源地,是傳統汽車領域中最強汽車品牌的集聚地,具有象征意義。進入歐洲市場并站穩腳,對車企來說是在應對頂級的“考試”。參與這種激烈的競爭,可以倒逼企業在自身產品、技術、質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和升級。 專家建議加快開拓其他海外市場 何亞東表示,歐盟采取進口登記措施和可能的追溯征稅增加進口環節,給正常的貿易往來增添負擔。不利于雙方新能源產業深化合作,也將影響歐盟消費者的利益。 在外界看來,歐盟委員會采取的貿易保護政策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發展,但也將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秦力洪告訴記者,歐盟這種行為,將使歐盟汽車工業遭受最大損失。在當前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本就不領先的情況下,采取貿易保護,只會讓當地汽車企業“求生欲”降低,發展停滯不前。而中國電動汽車涌入歐盟市場,短期內可能會增加當地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競爭壓力,但在這種緊迫感下,也會反向推動當地新能源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和產品推出的力度,從而助推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面對歐盟可能追溯征稅的行為,秦力洪稱,中國車企可能會主動調整在歐盟市場的發展節奏和預期。以蔚來為例,其未來可能會縮減公司在歐洲招聘計劃、投資額度,并延緩相關項目的推進。 顏景輝建議,中國車企在放緩對歐盟市場布局的同時,可以加快對全球其他市場的開發,在深度和廣度上盡可能地去開拓更多市場,以彌補企業在歐盟市場丟失的份額。不過,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車企要努力在車型設計、產品品質和性能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提升,推出滿足海外不同區域市場消費者喜好的產品,以擴大海外市場的銷售范圍。
汽車 歐盟 電動車 電動汽車 新能源汽車 出口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国产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四区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视频 | 日本综合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