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2-22 19:57:59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編輯 彭水萍
節前一周,量化私募集體上演超額大回撤,回撤幅度是五年來甚至十年來的極值。
這樣的極端行情以及量化產品表現,更是忙壞了一眾券商等代銷機構:安撫客戶情緒,解決客戶各種突發問題。據多家量化私募人士透露,節后,券商天天都在問凈值漲了多少?修復多少?這是以前沒有過的。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家券商相關人士了解到,極端行情過后,券商也將對量化私募管理人重新做評估。
從某第三方渠道發布的數據來看,截至2月8日,啟林、龍旗等私募旗下部分500指增產品今年以來的虧損超過20%。1000指增類產品2024年同期收益虧損超20%的產品不在少數。近年流行的空氣指增類產品,也難以逃脫“重傷”的命運。
前所未有的極端行情,讓一眾量化私募在春節期間也不敢打烊。而節后,量化行業的大變化,也讓代銷量化產品的券商忙得不可開交。
眾所周知,過往兩年市場行情雖然不太好,但無論是客戶,還是整個券商財富顧問隊伍,對量化產品都是比信任的。現在突然出現如此罕見的超額大回撤,客戶和券商自然也坐不住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券商最關心幾個問題:首先,就是在極端行情中,公司是否有調倉,具體是怎樣操作的?其次,節后天天都在追問,凈值漲了多少,修復回來了多少?而這在以前是沒有的。接著,就是關注后續的監管政策走向,對行業的影響;最后,則是非常關注量化私募管理人的輿情。
某中大型量化私募機構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也和渠道保持著溝通,知道他們非常關注凈值,我們也是每天通報,告知當日產品預估的凈值漲幅等指標,也希望向客戶傳遞我們產品是具備凈值修復能力的”。
滬上某券商財富管理人士表示,“我們也在積極給量化產品的客戶做好情緒安撫的工作。和客戶保持緊密的溝通,以解決他們想知道的以及要面臨的各種產品問題”。
事實上,據了解,本輪行情中,有產品倒在了黎明前。比如,有量化私募在去年下半年密集發行產品,新產品“安全墊”累積得不夠,很可能就會觸碰到止損線或者預警線。
“要看客戶他們愿意調整或者接受協議條款,還是要贖回清盤”,某資深券商財富管理型人士表示,即使相同的產品,不同客戶的想法也不一樣,畢竟他們的資產結構不一樣,就會有不同的選擇。
對于觸及止損線的情況,前述中大型量化私募人士表示,要看合同當時的約定,有的可能直接就止損,但也有的產品若取得所有投資人同意的話,可以再稍微降低一些。
與此同時,在和前述財富管理人士交流中,記者發現不少券商準備對量化私募管理人進行重新梳理、評估。
在他們看來,經過極端行情的考驗后,量化行業會迎來一次大的清洗。
“我們會對所有的管理人,包括他們的策略都重新做評估”,前述券商資深財富管理人士進一步表示,去年的小盤股暴露太多,靠這種暴露取得超額的部分管理機構,在風控上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某大型券商財富管理人士也告訴記者,這次確實暴露了很多問題,需要對量化私募管理人進行評估。具體要看管理人的情況,有些是誤傷,有些確實有問題,比如交易策略的漂移等。
據記者了解,券商的評估工作中,交易策略的研究將成為重點。這次極端行情之下,中證500指數類產品之間的差異反映了各家機構風格漂移的程度。不少量化私募的做法,不是只在中證500指數成分股中選股,而是各類股票都買。極端的情況下,中證500指數成分股都不買,一邊選擇小盤、微盤,一邊買大盤、超大盤(如“中特估”)。
此外,除去數據支撐的長期業績外,券商還會考慮公司團隊的穩定性、公司自身的成長性等多重因素。對于那些輿論偏負面的量化私募,券商也會更審慎的去觀察它,或者是會更進一步加大對它的整個管理團隊以及整個策略的跟蹤。而這勢必也將是券商對量化基金重新認知的過程。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