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7 19:34:03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陳星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黃益平出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其最新身份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學與經濟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他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目前還擔任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時兼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Crawford公共政策學院Rio Tinto中國經濟講席教授。
黃益平同時為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現任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英文學術期刊《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編和《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金融市場與農村發展。
他曾經擔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級講師和中國經濟項目主任、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General Mills經濟與金融國際訪問教授、花旗集團董事總經理/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Serica投資基金董事、財新傳媒首席經濟學家,巴克萊董事總經理/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首席經濟學家,以及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五礦信托有限公司和網商銀行的獨立董事。獲得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和浙江農業大學農學(農業經濟學)學士。
黃益平持續研究數字金融。1月3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官網發布文章《黃益平:數字金融的對外開放》。文章顯示,黃益平在相關演講中指出,以金融業的“二八法則”為例,該法則強調,在一個市場中,只需關注并服務好前20%的客戶,便可占據80%的市場份額。然而,剩余的80%客戶,主要由中小微企業、低收入家庭和農村經濟主體構成,為他們提供服務不僅難度較大,成本亦較高。這也成為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圍內推進的阻礙之一,背后蘊含著一定的金融邏輯。
數字技術的運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上述問題。普惠金融推廣困難,主要源于觸達難度、效率低下以及成本高昂,同時風險管理也頗具挑戰。以信貸業務為例,若無法有效評估小微企業信用風險,便無法為其提供信貸服務。
然而,數字金融領域涌現出諸多創新成果,如“大科技信貸”模式,既利用大型科技平臺獲取客戶,又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已為眾多客戶提供服務,同時還較好地控制住了信用風險。
因此,這些創新業務表明,二八法則的體現在我國金融領域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原本難以獲得傳統金融服務的人群比例可能已經從80%下降到40%甚至20%。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7751297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