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4 18:14:25
每經編輯 何小桃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24日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在36個城市及地區先行實施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目前運行平穩,先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將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
從整個社會保障情況看,截至2023年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66億人、2.44億人、3.02億人,同比增加1336萬人、566萬人、1054萬人。全年三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92萬億元,支出7.09萬億元,年底累計結余8.24萬億元,基金運行總體平穩。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持續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推動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助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繳費,增加個人賬戶積累;促進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養老保險;開展工傷保險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試點。
個人養老金制度是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年繳費上限為12000元,屬于第三支柱保險中有國家制度安排的部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目前開立賬戶人數超過5000萬人。
“開戶熱”但“繳費冷”
作為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實施,北京、天津、杭州、廣州等36個城市和地區率先啟動。
不過,據媒體此前報道,個人養老金存在“開戶熱”下“繳費冷”的問題。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一季度末,全國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其中只有900余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實際繳費人數僅為參加人數的31.37%;儲存總額182億元,人均儲存僅2022元,距離12000元繳納上限顯然存在距離。
麥肯錫在去年8月發布的《中國養老金調研報告》中表示,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普及率高但購買率偏低,國內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了解度已達80%,但是實際購買率僅為8%。其中,從了解到開戶的轉化率為45%,而從開戶到最終購買的轉化率僅為23%。
另外,據證券日報去年12月報道,在2023年個人養老金繳存截止日期前,不少投資者糾結于要不要參加個人養老金或是否繼續繳存資金,也有部分投資者糾結應該投資什么樣的個人養老金產品。
“制度一推出來我就參加了,第一年頂格購買了12000元的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昌女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但令她比較失望的是,第一年雖然省了一點稅,但本金卻虧了十多個點。“比較打擊信心,但又覺得明年的投資收益應該會更好,很糾結。”她表示。
陳先生告訴記者,2022年在朋友的推薦下參加了個人養老金并存了一些錢,2023年糾結是因為考慮到自己剛30歲,買房結婚等人生大事尚未落定,今后需要用錢的地方多,而個人養老金賬戶里的錢必須等退休之后才能領取。
年輕人“不著急”
在全國36個個人養老金試點城市中,哪些地方、哪個年齡段的人更愿意參與個人養老金?
據央視報道,中國銀行個人數字金融部主管安淑敏表示,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客戶的入金意愿是比較強的,這得益于當地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養老意識比較強。以深圳為例,當年個人養老金客戶繳費率達到68%,而對上海和北京的客戶來說,當年的個人養老金繳費接近于1萬元。
而從年齡結構看,中青年人是參與個人養老金業務的主力。安淑敏表示,在開戶群體當中,35歲到45歲的客戶群體占比接近于50%,在繳費的客群當中,30歲到40歲的客群占比接近于50%。目前來看,95后、00后年輕人群個人養老投資的占比還不高,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已經有部分人群開始行動了。
而據上海證券報報道,“開戶熱繳存冷”原因在于,一方面,養老金融教育程度不足。“還年輕,不著急”“沒時間、缺乏了解渠道”“不知道相關知識和規則”“不明白內在背景和邏輯”……這是多位90后年輕人沒有投資個人養老金的理由,而且他們目前沒有養老緊迫性,個人養老儲備意愿不強。
另一方面,個人養老金吸引力不足。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部分銀行在個人養老金開戶時吸引了大批“薅羊毛”的用戶開戶,個人養老金試點中產品、金融服務等優勢特征不明顯,對人群的吸引力較小。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進行投資期限很長,了解和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
編輯|何小桃 杜恒峰
校對|盧祥勇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
第一財經、央視新聞、上海證券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