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4 18:16:22
劉振:“小微通”——中小微企業融資暢通工程,目的就是依靠數字化,依托地方征信平臺的數據優勢,一方面通過深i企平臺對接企業,對企業提出的融資需求進行翻譯轉化,做到融資需求數字化;一方面深度對接全市主要銀行信貸產品,將銀行復雜的流程規則進行梳理,做到產品規則數字化。
每經記者 潘婷 每經編輯 廖丹
伴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資源體系的不斷完善,數據要素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金融資源流向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是關鍵一環。
在此過程中,深圳完善征信平臺和生態體系的建設,用好征信數據資源、推動涉企信息整合共享。深圳征信聯合銀行推出的金融創新產品和金融機構以往的產品差異體現在哪?什么是“規則數字化”?如何把銀行審批規則“前置”?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深圳征信服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振。
深圳征信服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振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民營小微企業融資牽動人心,也是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一環,深圳征信是如何運用“數據+技術”優勢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的?
劉振:我們分三個階段做征信平臺的建設工作:
第一階段,我們重點打造“1.0標準數據產品”。去年我們集中力量把海量的政務數據歸集進來,通過數據清洗、治理、加工、產品化,打通了從政務數據到銀行征信產品的鏈路。從“人力-財務-產權-經營”等多維度構建企業畫像,形成了30余款數據征信產品,實現深圳地區企業、政府、銀行的三個服務全覆蓋,為銀行開展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提供行業稀缺的政務數據支撐。
第二階段,在數據標準產品能力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貼合銀行真實需求,去年下半年我們推出“2.0數智決策服務”,與部分銀行開展信貸風控模型定制化合作,共同開發了10余款定制化的數據產品,直接應用到銀行業務的各個環節,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輔助決策。應用結果反饋回風控模型快速迭代,在幫助銀行更有效地應用政務數據的同時,平臺也積累了大量數據與業務融合應用的實踐經驗,發現了更多高價值數據,深化了更多數據應用。
第三階段,今年以來,我們的產品與服務正式向“3.0金融科技方案”邁進。針對目前行業未能關注到的重點客群,圍繞本地特色及行業數據,我們聯合銀行推出“個體通”等差異化創新產品。依托征信平臺特色數據以及數據能力,我們打造了直接面向深圳市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暢通工程——“小微通”,實現了企業需求、企業畫像及銀行產品規則的數字化,在便捷小微企業融資的同時,也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NBD:在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之間的數據流通應用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哪些痛點和難點?是如何解決的?
劉振:首先,傳統銀行信貸服務流程,是企業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銀行則要求企業填寫信息,經過一系列流程再反饋批或者不批。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會產生時間成本、數據成本等,并且申貸的次數越多,獲批融資的概率越低。企業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有效“翻譯”,銀行的產品規則也得不到有效匹配,服務效率不高,也讓部分中小微企業選擇找中介,推高了融資交易成本。
“小微通”——中小微企業融資暢通工程,目的就是依靠數字化,依托地方征信平臺的數據優勢,一方面通過深i企平臺對接企業,對企業提出的融資需求進行翻譯轉化,做到融資需求數字化;一方面深度對接全市主要銀行信貸產品,將銀行復雜的流程規則進行梳理,做到產品規則數字化。
“規則數字化”是將銀行審批規則“前置”,提前把企業融資不通的路封掉,剩下的就是企業到銀行之間的通路。規則數字化意味著,銀行把審批規則告訴我們,我們把規則和企業畫像進行精準匹配,在前期就能幫助企業篩選出適配度更高的銀行產品,等于用數字科技手段給每個企業都配了專門的咨詢師,讓企業在面對紛繁的銀行產品時,能匹配到利率更低、額度更高、通過率更高的產品,提高企業獲得匹配融資產品的確定性。
做好中小微企業融資暢通工程的同時,我們針對融資需求未被滿足的企業,深度分析企業的政務數據和商業數據,通過聯合銀行開發定制化的專屬信貸產品去進行覆蓋。比如個體工商戶群體,銀行缺乏這部分群體的數據,沒有全量信息,這部分群體的需求未被滿足。而深圳征信的優勢在于,我們能看到個體工商戶群體更多的數據,比如社保、固定經營場所等數據信息被我們挖掘出來,我們把這些信息形成數據解讀報告,然后聯合銀行一起推出新的信貸產品,去覆蓋這部分以前沒有服務到的群體。我們打通這類產品后,很容易進行“復制”,去聯合更多的銀行上線這類信貸產品,在全市慢慢形成一個基礎的信貸產品。
NBD:全國多地都在發力地方性征信平臺建設,深圳征信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上,對比其他地區是否有一些獨特之處?
劉振:第一,更加關注數據重要性。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需要發揮數據價值,將數字技術應用到普惠金融服務的方方面面。深圳地方征信平臺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是在監管單位以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以實用、好用、可持續為目標,系統化推進政務數據的共享和應用,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打下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第二,更加關注重點群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背后,有更多需要我們去解構、逐個解決的問題。比如小微通,解決了融資難背后銀行產品同質化的問題,緩解金融機構對于企業要么都放、要么都不放的問題。針對關注不足的個體工商戶群體,通過深挖數據價值,推動銀行供給側產品創新,擴大企業融資覆蓋面,提升企業融資獲得感。
第三,更加關注服務體驗。融資渠道不便利也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痛點,小微通就是針對銀行和企業之間供需不匹配的部分去暢通融資服務,消除銀企信息不對稱,實現融資需求“提出-對接-跟蹤-分析”全流程閉環,方便企業主選擇更適合的產品,進一步降低融資交易成本。
NBD:我們注意到深圳征信推出了“個體通”“小微通”等系列征信產品,目前這些征信產品的使用情況如何?對于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提升體現在哪些方面?
劉振:個體通方面,在深入調研個體工商戶信貸需求和征信需求的基礎上,利用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個體戶公共信用評價體系”,深圳人行指導并推動地方征信平臺與轄內小微融資比較多的銀行,結合其他多維度政務數據,為個體工商戶精準畫像,形成有效的征信產品——“個體通”,助力銀行有針對性地開發適合個體工商戶的貸款產品,可實現無抵押、無擔保下的純信用貸款。
個體工商戶通過政府助企平臺找融資專區完成注冊和身份綁定后,系統自動為其優選信貸產品,最快1分鐘左右即可獲得借款額度,滿足了個體工商戶急迫的融資需求。7月12日上線以來,已服務個體工商戶超2萬,促成初評授信額度超3億元。
小微通方面,我們打造直接面向深圳市小微企業的數字化融資暢通工程——“小微通”,通過“畫像數據+銀行信貸產品規則”為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匹配優選產品,實現融資需求“提出-對接-跟蹤-分析”全流程閉環,小微企業能夠快速、自主選擇信貸產品,提高小微融資對接的便捷度和透明度。通過征信賦能,解決了以往銀企對接平臺存在的企業填寫信息多、選擇產品無頭緒、銀行核實信息難、對接結果無分析等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48796733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