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30 15:20:26
◎戴衛國認為,我國生物醫藥技術轉化率低。其實大學及研究所技術、成果特別多,但是變成產品的比較少,轉化率比較低。除了缺少復合型人才外,也需要在“轉化”上花更多功夫,未來應該多建立一些轉化中心。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張海妮
“這幾年中國創新藥上市數量不斷增加,說明我們在新藥創新方面有了很大的積累和提高,并且從仿制、跟隨(follow on)開始逐漸進入到自主創新階段。”
10月27日-29日,由四川大學校友總會主辦、每日經濟新聞作為主辦媒體的四川大學校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成都舉行,五糧液為大會獨家合作伙伴。10月28日下午,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原總會主席、SAPA中國候任主席戴衛國參加生物醫藥科技研討會,談及對生物醫藥從研發到產業化的最新觀察和思考。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國家藥監局共批準136款創新藥上市,顯示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由仿制藥為主向創新藥為主的轉型進一步提速。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出現哪些新的變化?在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鏈路中,還存在哪些堵點?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和“引進來”?
圍繞上述問題,戴衛國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他表示,近年來中國在生物醫藥尤其是創新藥領域取得很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從整個產業角度而言,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初步建立,但是整體創新鏈需要加強、完善,尤其是源頭創新及成果轉化制約了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這應該是我們接下來的著力點。”他說。
戴衛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NBD:近年來,我國對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尤為重視,近五年就有逾百款新藥誕生。據您觀察,這些年國內的生物醫藥創新生態發生了哪些變化?
戴衛國:這幾年中國在生物醫藥尤其是創新藥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績。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政府支持力度持續加強。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生物醫藥創新,這對產業整體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
第二,中國對生物醫藥研發的投資提升,無論政府,還是企業的投入都大大增加了。現在生物醫藥的投資規模跟過去相比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像恒瑞醫藥等一批優秀的藥企研發投入金額都是比較高的。
第三,國家在生物醫藥藥品的審批制度上出臺了很多政策,包括優先審批,比如對突破性療法等的優先審評,大大加快了藥品上市的審批時間,對醫藥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四,這幾年中國創新藥數量不斷增加,新藥創新方面有了很大的積累和提高,并且從仿制、跟隨(follow on)開始逐漸進入到自主創新階段。
第五,從產業角度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初步建立,醫藥產品的開發是一個系統過程,建立高效、完整的產業鏈是非常重要的。
NBD:目前還有哪些比較突出的短板?
戴衛國:從新藥研發的角度講,我們現在還是原創藥比較少,大部分集中在仿制及跟隨(follow on),雖然有一些自主創新藥,但數量相對較少。
另外,中國人才性的成長很快,特別是年輕一代科學家,但是總的來說高層次人才及團隊數量相對較少。還有就是我們研發投入在大幅增加,但是和國際上先進國家相比,還是比較低,尤其是在原創性研發上(耗時長)需要進一步加強。
此外,我覺得從整個產業的角度,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初步建立,但是整體創新鏈需要加強、完善,尤其是成果轉化率比較低。
這些薄弱點也制約著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應該是我們接下來的著力點。
NBD:您的工作經歷涉及生物藥產學研各環節,您認為我們生物醫藥產業從研發到產業化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難點、堵點?
戴衛國:第一點就是我們生物醫藥技術轉化率低。我們的大學及研究所技術、成果特別多,但是變成產品的比較少,轉化率比較低。
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復合型人才。在做藥物開發時,需要考慮其成藥性及產品可能的生產及應用。我們許多科學家做出他們認為世界上最好性能的一個產品,但實際上可能在產業化中卻無法生產、無法放大,沒有辦法產業化。在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希望在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鍛煉或者培訓上加大力度。
第二點,需要在“轉化”上花更多功夫,未來應該多建立一些轉化中心。比如,很多教授的技術直接交給工廠,中間的環節是缺少的,牽涉資金投入、人才,還有在政策的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學校及研究單位搞研發,工廠做生產,中間環節花的功夫不夠或注意不足,也是我們目前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率較低的一個因素。
在這一領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嘗試。比如,華西醫院劉進教授是很有名的麻醉師,他從麻醉臨床出發做轉化,取得非常好的成就。另外華西魏于全院士的專家團隊在開發新冠疫苗以及腫瘤疫苗等方面的成果也都有很好的例子。
開發生物醫藥產品,聚集研究、技術開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時需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去做轉化,“不能去看低這個環節”。
NBD:當前階段,我們國家的生物醫藥產業正在逐步由仿制藥為主向創新藥為主轉變,生物醫藥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尤為重要。在您看來,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和“引進來”?
戴衛國:這方面非常重要。以前中國生物醫藥技術及產品出海非常少,但最近幾年我們在新藥創新方面有了很大的積累和提高。尤其是有些企業,在幾年前就布局了一些很有希望的領域,比如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發展勢頭都不錯,和國外MNC合作,出海成績顯著。科倫博泰的ADC出海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走出去第一步是增加相互了解。多參與國際學術及商業交流、推廣活動,讓別人了解你的企業及需求,同時介紹我們的技術及產品,推動在全球范圍內營銷創新產品,達成合作。
在此過程中,我們的銷售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此外,我們要更多地在海外建立辦事處,建立研發中心,積極開展研發項目,這些都是增進國內外企業交流比較好的辦法。同時,也要根據需要,派遣企業科研人員出國培訓交流,學習先進技術。
最后,利用好境外資源及國內生產優勢,參與全球供應鏈。
至于“引進來”,一方面鼓勵跨國公司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尤其是開展合作研發;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引進先進的生物醫藥技術、產品和人才,尤其是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加快本土企業轉型升級。
在“引進來”的過程中,我們要更多引進一些有影響力的產業項目,能夠對整個技術平臺建設,以及整個產業上下游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發揮集中一點、以點帶面的作用,既有集中,又有可持續性。
當然,在放寬外資準入門檻,以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完善,對“引進來”也會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