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30 12:20:00
◎就推動科技創新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相關問題,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每經記者 熊嘉楠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到了醫科大學,我覺得能為人類的健康做一些貢獻,此生無憾。”在10月28日舉行的四川大學校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重慶醫科大學校長、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黃愛龍向在場嘉賓們說道。
黃愛龍是四川大學1981級生物系畢業的校友,長期從事感染性疾病發病機制和綜合防控研究,在新冠病毒防控和乙肝病毒復制調控、耐藥機理、抗病毒藥物篩選及相關肝病的發病機制領域取得了多項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四川大學校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大會由四川大學校友總會主辦,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為主辦媒體,五糧液為大會獨家合作伙伴。在會議期間,就推動科技創新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相關問題,黃愛龍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NBD:作為四川大學1981級生物系的校友,在川大讀書的這段經歷對您的職業生涯有怎樣的影響?
黃愛龍:作為恢復高考制度的受益者,能夠進入四川大學學習我感到非常幸運。四川大學悠久的歷史,優美的校園環境,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文理兼容的辦學理念,塑造了我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讓我終生受益。
感謝母校將我培養成為一個眼里有光的學者,衷心希望這種理想之光能夠照亮千萬川大學子的前行之路!祝愿母校人才輩出,前景似錦!
NBD:本次大會的主題之一是科技創新,您認為高校應從哪些方面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黃愛龍:首先,是提升學校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在我擔任(重慶醫科大學)校長之初,第一個出臺的文件就是關于高層次人才引進管理辦法。通過5年的努力,我們引進了170多位的高層次人才,今年有10個學者獲得了國家級的人才稱號,所以成績相對比較明顯。
其次,是環境的打造。我個人認為,一流大學的邏輯就是一流環境、一流人才、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一流成果、一流學生。一流環境非常重要,包括學術氛圍、政治生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單來講,就是筑巢引鳳。
這幾年我們學校在改善師生學習生活和工作條件方面投入較大,特別是在校園環境的改造和人才引進方面,與國內一流的獨立辦學醫科大學基本上保持在一個水平。
針對堅持“四個面向”,在科技創新上,學校自主研發的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成果顯著。該技術主要是一種治療腫瘤和子宮肌瘤的技術,通過體外向體內聚焦,進行無創治療。
經過30多年的努力,依托該技術學校已建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系列高能級平臺,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大型醫療設備,遠銷38個國家和地區,先后獲得了國家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隨著分子影像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當前整個外科系統都朝著微無創方向發展,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的應用前景將越來越廣闊。
NBD:科技成果轉化是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步驟,重慶醫科大學在這方面有什么創新和好的經驗?
黃愛龍:目前學校為了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專門設立了一個成果轉化基金。這個基金是由學校發起,共出資1億元,其中學校5000萬元,學校所在轄區3000萬元,市委市政府出資2000萬元。這個基金是面向全球與生物醫學相關的項目,只要落戶在重慶,我們都可以給予支持。基金設立的目的就是要幫助科研工作者和臨床工作者走出“第一公里”,跨越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所以它是比天使還天使的基金。
我們在發表學術論文的時候,在摘要中最后的表述基本都是該成果具有重要的或者潛在的治療或診斷價值,接著就沒有下文了。因為再往下走的話,對我們做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而言是比較困難的。
為了推動這些成果進一步往下走,真正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服務,就需要學校成立相應的基金,由專門的人員管理,幫助大家找到相應學科的專家組建團隊,幫助他們凝練其中的科學問題、臨床問題和工程技術問題,我們認為這是學校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解決臨床問題的必由之路。
NBD:您在乙肝病毒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特別是您提出乙肝病毒 cccDNA (共價閉合環狀DNA)表觀遺傳調控治愈策略。您能否分享一下這一策略從提出至今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它對厘清和理解乙肝治療的意義何在?
黃愛龍:受丙肝病毒成功治愈的鼓舞,為紀念乙肝病毒發現50周年,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提出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脅的“2030全球戰略”。雖然時間過半,但任務并未過半。我個人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是非常困難的。
不可否認的是,50余年來,在乙型肝炎防控領域,全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通過傳染病重大專項的實施,中國也由高流行地區降為中低流行地區。通過廣泛接種乙肝疫苗,有效控制了新發感染。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仍有約8千萬攜帶者,約占全球1/3,是名副其實的乙肝大國。面對如此龐大的存量,藥物治療是唯一解決之道。
遺憾的是,目前藥物只能抑制病毒,不能清除病毒,停藥則反彈,所以必須長期服藥。長期用藥則涉及到安全性、依從性和耐藥性等問題,所以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開發乙型肝炎治愈的藥物。
乙型肝炎到底能不能治愈?答案是肯定的。流行病學告訴我們,成年人感染,90%為急性自限性感染,預后良好。但臨床實踐告訴我們,采用化療藥物或免疫抑制劑治療時,已經臨床自愈的乙肝病毒既往感染者部分出現復發。此現象唯一的解釋是乙肝病毒并未得到徹底清除。如何將這一看似對立的現象納入合理的理論解釋框架是目前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乙型肝炎發病機理研究的盲區。而任何機理不清楚的治療理論上都是盲目地治療,所以目前的任務除了藥物研發之外,更為迫切的任務是進一步深入研究乙肝病毒的發病機制。
所以近年來我們實驗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乙肝病毒cccDNA的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乙肝病毒侵入肝細胞后,形成一種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存在于肝組織內的cccDNA是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源頭,它的持續存在是導致慢性乙型肝炎久治不愈和停藥后容易復發的主要原因。記者注。】
cccDNA是乙肝病毒特有的遺傳物質重要載體,它既是感染建立的標志性事件,也是子代病毒產生的唯一起始物,同時也是藥物作用的關鍵靶標以及臨床治愈的指標。所以cccDNA的代謝和動態平衡,則是乙型肝炎發病機制研究的前沿領域。
從我們目前的研究來看,我們認為cccDNA的表觀遺傳學沉默可能是乙型肝炎臨床治愈的關鍵途徑。即消除cccDNA固然是更為徹底的方式,但更為現實或更符合自然法則的方式則是促使cccDNA的功能沉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