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08 15:16:15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趙云
雖然今年來A股整體表現欠佳,但得益于結構性行情不斷涌現,整體跌幅較去年明顯收窄。
作為靠資本市場展業的券商,今年整體經營情況呈現“觸底復蘇”態勢,雖然費率業務表現乏力,但自營業務在去年低基數上實現恢復性增長。與此同時,行業財富管理轉型的步伐繼續向前,渠道由券商專屬的ETF成為各家競相發力的方向。
其實,今年A股市場相對表現好于去年同期。截至10月20日,上證指數、滬深300、創業板指、科創50、中證2000指數的漲幅分別為-3.44%、-9.33%、-19.2%、-10.22%、-1.55%,而去年同期則分別為-16.6%、-24%、-27.7%、-31.1%、-14.6%。
從此前中證協統計的2023年上半年度經營情況來看,上半年,證券行業經營業績整體回升。而今年上半年A股表現同比回暖,也為券商行業自營業務出現反彈,再度成為券商第一大攬收業務提供了較好的市場環境。今年上半年,證券行業自營業務實現業務收入748.17億元,同比大幅增加74.1%。此外,自營業務是今年上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業務。
從行業各公司的表現來看,一些去年上半年業績基數低、自營業務占比高的中小券商,今年上半年業績通常出現了大幅反彈;相比之下,去年上半年業績基數較高、方向性自營業務占比較低的頭部券商今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乏力。
就三季度而言,中金公司認為,雖然三季度股債市場有所下行,投資業務環比承壓,但低基數下同比或有增長。由于股債市場調整,預計券商自營投資收入環比回落、科創板及PE跟投加大當期投資波動;同時,場外衍生品業務受市場低波等影響亦將有所承壓。中金公司預計,三季度行業投資收入同比增長61%、環比下降34%。
相比之下,券商行業傳統基本盤的經紀業務今年來表現相對乏力。今年上半年,受市場交易額及傭金率雙重下降影響,行業實現經紀業務收入593.75億元,同比下降10.09%。2023年上半年,證券公司實現代理銷售金融產品凈收入70.72億元,同比下降8.55%。三季度行業經紀業務表現持續低迷。據統計,三季度A股股票日均成交額同比下降13%、環比下降21%至7998億元,考慮傭金費率邊際降幅趨緩、基金新發仍相對低迷,中金公司預計三季度行業經紀收入同比下降28%、環比下降23%,前三季度累計同比下降16%。
總體而言,中金公司預計今年三季度上市券商營收同/環比分別下降12%、18%,凈利潤同/環比分別下降1%、21%;前三季度累計盈利同比增長9%。
中金公司非銀團隊認為,今年三季度行業在市場活躍度回落、股債市場均有下行的背景下,業績表現之所以能較為平穩還是得益于去年的低基數。
券商是人力資本驅動的行業,而某個業務條線人員的變化往往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應出各券商對相關業務未來發展趨勢的思考。
根據證券業協會披露的從業人員名單,今年來證券行業從業人員總數整體表現平穩。然而細分來看,一些“此消彼長”的特征不容忽視。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0月20日,證券行業經紀人數量為41942人,比年初減少近3800人;而投顧已增長至74931人,比年初增加近1500人。這一增一減,反應了行業財富管理轉型的趨勢。
此外,目前證券經紀人人數超過千名的券商僅有8家,而在2018年末證券經紀人人數超過千名的券商多達31家,彼時經紀人規模最龐大的券商擁有經紀人超5000人,現在最大的經紀人團隊只有將近1800人。而目前投顧人數超過千名的券商達19家,2018年末投顧人數超過千名的券商只有13家,目前投顧規模最龐大的券商擁有投顧超4000人,而2018年末最大的投顧團隊不到3000人??傮w來看,近5年內,行業投顧數量增加近70%。
對此現象,某券商相關業務條線人士向記者表示,經紀人數量減少、投顧數量增加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券商現在在積極向財富管理轉型。“經紀人原來一個重要的任務是拉人開戶,但現在開戶大部分都是線上開戶了,所以對于線下經紀人的需求降低了,而投顧數量的增長是行業財富管理轉型的重要標志。”
興業證券非銀團隊今年9月發布研報指出,目前投資顧問已是證券行業第一大人才隊伍。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國金證券、東吳證券、中金公司投顧數量較年初增長16%、11.5%、8.3%至726、541、2190人。
與此同時,在全面注冊制落地背景下,截至10月20日,業內保薦代表人數量比年初增加了2.9%,近年來業內保代數量持續增長。截至目前,財通證券、東方證券、中國銀河保薦代表人數量較年初增長16%、12%、12.5%至78、206、90人。此時投行人員的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一種逆周期布局。
近年來,創新一直是證券行業繞不開的話題。那么,在創新方面,今年券商行業又有哪些新的變化或方向呢?
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兩年由于監管要求趨嚴,所以行業內少有大的創新。不過據記者觀察,從業務的角度來看,今年來業內各家券商仍有一些共同的發力點值得關注,其中ETF就是年內行業的一個現象級名詞。
據上海證券統計,2016年以來,國內ETF市場保持著穩定增長態勢,2022年在權益市場表現不好的情況下,ETF規模和數量仍取得明顯增長。ETF數量和規模占公募基金的比例不斷提升,最新規模占比已經處于歷史最高水平??紤]到未來我國市場有效性的逐漸提升,我國ETF市場仍有較大發展潛力,未來仍處在較快發展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千億權益ETF已經出現。今年以來,跟蹤滬深300指數的ETF中,規模最大的滬深300ETF已累計凈流入超500億元,成為全市場首只規模突破千億大關的權益ETF。
年內行業內各券商紛紛加碼ETF領域布局,例如各券商爭相舉辦ETF投資大賽是今年行業的一道風景,這也是近年來各券商在沒有明顯政策推動下不多見的主動作為。有分析認為,時下各券商之所以如此重視ETF,一方面ETF是券商財富管理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抓手,另外ETF也是市場行情低迷時重要的獲客產品。
根據財通證券研報,從海外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ETF規模持續增長的核心驅動力有二:一是超額收益下降,主動管理基金大多無法跑贏指數;二是財富管理機構從賣方投顧向買方投顧轉型,越來越多的投資顧問在客戶的投資組合中使用ETF。當前我國A股市場超額收益獲取難度逐漸加大,財富管理機構逐步開啟買方投顧轉型,預計國內ETF仍有巨大發展空間。財通證券認為,ETF有望成為券商財富管理轉型破局的工具,券商可以通過ETF搶占財富管理市場份額,為進一步的綜合性服務奠定基礎。
那么,一些ETF布局領先的券商在提升ETF投資體驗、擴大市場份額等方面有何創新做法?
對此,國泰君安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記者采訪表示,“我們認為,券商要做好ETF業務,提升投資者ETF投資體驗,關鍵在打造一支專業的買方投顧隊伍。2023年,公司作為行業首家,在原有的首席投顧、首席理財投顧基礎上推出了首席ETF投顧,針對性的提升ETF研究和配置能力。通過體系化的培養賦能,首席ETF投顧對ETF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快速提高,并且輻射帶動所屬分支的其他投顧人員,整體投顧團隊專業能力的提升對市場份額的擴大帶來了積極影響。”
就如何中長期做大做強ETF市場和客群生態,上述負責人指出,除了加強賦能一線投顧、推出更多投資投教項目外,國泰君安的首席ETF投顧將與優質的ETF管理人建立長期、緊密的互動交流關系,將“ETF管理人直接面向零售客戶”的低效模式,轉變為“ETF管理人面向ETF投顧、ETF投顧面向零售客戶”的高效模式,充分發揮買方投顧的專業力量。
此外,記者注意到,今年來,部分中小券商將ETF作為差異化競爭的選項,而這些券商在ETF業務的發力點上也是各有側重,比如東海證券、粵開證券、方正證券等券商今年就明顯開始發力ETF做市業務。
據東海證券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東海證券為滬深兩市195只ETF提供流動性服務,做市品種覆蓋了大多數寬基指數和行業,數量較2022年同比增長696%。
“近年來,中國市場的ETF表現出顯著的增長態勢,不僅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加,流動性也有了顯著提升。同時,創新產品不斷涌現,產品體系日益豐富。為了抓住ETF市場發展的機遇,提升在ETF做市業務領域的競爭力,東海證券2022年初首次申請了股票型ETF做市;此后,持續加大對做市業務的投入,并在人員、制度、系統、資金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維護ETF市場的穩定和提高市場的效率,對于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告訴記者。
該負責人表示,未來東海證券將通過持續加強研發投入、構建業務發展生態、增強風險管理等方面來推動ETF做市業務發展,“面對競爭愈加激烈的市場環境,在開展ETF做市業務時需加強策略研發,在提供流動性服務的同時,獲取一定業務收入,實現發展的良性循環。此外,加大在技術系統方面的投入,通過性能的不斷優化、速度的持續提升,確保業務的競爭優勢。”
除了上述ETF、做市業務外,今年來,一些券商還圍繞財富管理轉型向普惠金融等有較大潛力的方向發力。
據國泰君安相關負責人介紹,國泰君安君弘APP積極踐行數字化普惠金融,2023年首發面向海量客戶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君弘智投服務體系,為各類客群提供千人千面、敏捷智能的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不斷提升財富管理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
有分析認為,隨著證券行業各項業務相互交叉程度的加深,未來的新增長點都將是對券商綜合業務能力和前瞻布局定力的考驗。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2682200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