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4 23:32:20
每經記者 金 喆每經編輯 魏官紅
10月23日,因2022年業績預告與經審計的凈利潤差異較大,華民股份(SZ300345,股價7.81元,市值45億元)收到深交所的監管函。
深交所表示,2023年1月31日,華民股份披露《2022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950萬元到虧損1350萬元;4月21日,華民股份披露《2022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將2022年度凈利潤修正為預計虧損3000萬元到虧損4000萬元。4月27日,華民股份披露《2022年年度報告》,2022年度經審計凈利潤為虧損3488.57萬元。
深交所指出,華民股份《2022年度業績預告》披露的預計凈利潤與2022年經審計的凈利潤差異較大,相關行為違反了深交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第1.4條、第5.1.1條、第6.2.1條的規定。請華民股份董事會充分重視相關問題,吸取教訓,及時整改,杜絕相關問題的再次發生。
10月23日,華民股份報收7.81元/股,下跌4.05%。《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上述監管函試圖聯系華民股份,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去年虧損3488.57萬元
2023年1月,華民股份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950萬元到虧損1350萬元,扣非凈利潤為虧損2050萬元至虧損2450萬元。
到2023年4月,年報發布前夕,華民股份修正業績預告。公告稱,隨著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年報審計工作的深入,以及有關業務的最新進展,公司對部分業務活動的會計判斷作出調整,經與會計師事務所深入溝通,基于謹慎性原則,公司對2022年度業績作出修正,預計虧損范圍從950萬元至1350萬元調整到虧損3000萬元至虧損4000萬元。
華民股份當時解釋稱,2022年9月以來,受人員及貨物流通不暢的影響,疊加行業周期、再生硅料需求萎縮等因素,公司產品的正常生產周期延長,期末存貨積壓。2022年12月~2023年3月期間,原生硅料市場行情出現較大波動,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的相關規定,公司對各類存貨的可變現凈值進行了審慎分析和評估,補充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導致凈利潤指標下降。
同時,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的相關規定,結合業務的實際情況,對部分銷售合同的收入確認計量的條件進行再次分析,確認部分銷售未達到2022年度收入確認條件,導致收入指標和凈利潤指標下降。
年報顯示,2022年,華民股份實現營收2.51億元,虧損3488.57萬元。
深交所在監管函中提醒華民股份,上市公司必須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認真和及時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全體成員必須保證信息披露內容真實、準確、完整,沒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并就其保證承擔個別和連帶的責任。
轉型光伏后接連獲大單
華民股份前身為湖南紅宇耐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宇新材),是一家專注于從事新材料研發和技術應用的企業,2012年8月在創業板上市。但上市以后,受傳統的耐磨材料業務下滑等因素影響,華民股份業績持續“開倒車”。
2019年,因股權質押面臨爆倉危機,創始人朱紅玉家族被迫以出讓股權方式退出上市公司。湖南建湘暉鴻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湘暉鴻)入主,占有公司總股本26.17%成為控股股東,建湘暉鴻實控人盧建之隨之成為實控人、董事長。2020年7月,紅宇新材正式更名為華民股份。
但改名后的華民股份發展并不順暢,2022年,華民股份再次跨界光伏,以5600萬元收購鴻新新能源80%的股份,后者主要做光伏產業鏈上游單晶硅棒及單晶硅片材料環節。
盡管單晶硅棒、單晶硅片材料競爭激烈,但華民股份作為行業“新兵”表現不俗,今年以來接到包括通威股份等知名公司的訂單,累計合同金額逾200億元。
半年報顯示,華民股份今年1~6月實現營業收入4.34億元,其中光伏行業收入3.56億元,占總收入的85.01%。但增收不增利,同期上市公司虧損1.14億元,公司解釋虧損較大的原因是鴻新新能源6月末計提存貨跌價損失1.03億元。
華民股份在10月9日的公告中表示,鴻新新能源已完成團隊磨合和設備調試,構建了精益的生產管理體系,產品品質、價格體系得到了多家電池片頭部企業的認可,并已與多家戰略客戶簽署了1至3年期的長期銷售合同,在手訂單充裕。隨著產能的逐步釋放,鴻新新能源原生多晶硅料的需求和單晶硅片的供應將得到充分保障,具備良好的履約能力。10月23日,記者試圖聯系華民股份,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