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15 22:54:07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葉峰
10月14日,前“公募一哥”王亞偉朋友圈連續更新三條內容,先是轉發了一篇題為《豈止華為!這兩巨頭也放大招,又要爆了?》的文章,隨后發文稱:“希望能夠落實。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同樣中國資產的定價權也要掌握在中資手里”,下午又第三次發文,轉發《是什么讓中國失去定價權淪為鐵礦石“苦力”》,評論稱“轉一篇舊文,鐵礦石上喪失定價權的教訓是慘痛的”。這樣連續更新朋友圈的動作,被一些人認為疑似在間接回應最近“被帶走調查”的傳言。
此前,就上述傳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千合資本方面電話求證,對方表示王亞偉“協助調查”等消息并不屬實,并且王亞偉也在公司正常工作。
作為2005~2012年公募基金最大的“業績傳奇”,王亞偉一度被譽為“公募一哥”。2012年他離開華夏基金,創立千合資本,擔任執行董事、總經理,作為第一大股東的王亞偉持有該公司90%股權,后者也一度躋身頂流百億之列,但在2023年,該私募已跌破百億規模,截至目前在中基協的最新管理規模重回50~100億元區間,而且該公司自2022年7月初以來,已經連續15個月沒有備案新產品。
2021年5月8日,千合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亞偉在天下徽商圓桌會議上發言 視覺中國圖
并非第一次被傳“出事”
10月13日又有消息稱,投資圈大佬王亞偉從8月起被拘留并接受調查。該消息傳出后,記者再次撥打千合資本電話進行求證,對方也再次否定了這則傳聞的真實性。
記者來到千合資本此前在北京的辦公地英藍國際探訪,發現該公司已經不在那里辦公。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千合資本近幾年來都不在那里辦公,或許此前已經搬離,其曾辦公的樓層目前是幾家公募基金公司。
記者以投資人身份聯系千合資本,對方不愿透露最新辦公地址,并表示就通過電話聯系或代銷渠道購買。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王亞偉第一次被傳“出事”。早在6月就屢有傳聞稱他已被監管部門帶走調查。王亞偉也試圖用一種隱晦的方式,通過發朋友圈破除謠言。后續除了網絡流傳甚廣的一張所謂“王亞偉朋友圈截圖”外,他本人和所在機構都沒有進行官方回應,這個耐人尋味的操作彼時也引發了大量討論。
公開資料顯示,王亞偉擁有超過20年的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中信國際合作業務經理,華夏證券研究經理,華夏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公司副總經理、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等。
王亞偉是中國二級市場的明星人物,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華夏基金創造的輝煌歷史。
2007年,他掌管的華夏大盤精選以超過226%的收益率斬獲全市場冠軍;第二年,華夏大盤精選又獲得年度亞軍;2009年,該基金再度以超過116%的收益獲得冠軍。3年內兩次奪冠,獲得一次亞軍,這樣的業績在公募行業基本上屬于史無前例,至今也是后無來者,王亞偉本人和華夏大盤也成為行業里的“神話”。
15個月沒有備案新產品
2012年,王亞偉宣布離開華夏基金,當年9月他“奔私”創辦了千合資本,并作為第一大股東持有公司90%股權。同時,他還和曾就職于德銀證券的張永康一起在香港成立了對沖基金Top Ace(基金公司名稱),可謂雄心勃勃。
憑借創始人此前在公募基金的光環,千合資本從創立之初就備受投資者關注,發行的首款私募產品“昀灃”一口氣創下了多項行業紀錄:認購門檻刷新此前私募的1000萬元紀錄,最高達到2000萬元;同時募集也輕松突破20億元,打破此前單只私募首發規模最高紀錄等。
乘著這波東風,千合資本的管理規模很快突破百億大關,巔峰時期一度達到300億元。反觀王亞偉,“奔私”以后卻再也沒能復制在華夏基金任職期間所創造的業績神話,業績的不溫不火、規模的高開平走也帶來了更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核心人員流失。
2021年末,王亞偉在華夏基金時期就一手培養的基金經理崔同魁離開了千合資本,轉投另一家百億私募盤京投資門下,留下王亞偉獨自面對轉型后的職業生涯瓶頸期。
近年來,千合資本的管理規模基本穩定在百億左右。中基協備案信息顯示,2023年千合資本的最新管理規模已經重回50~100億元區間,一年內兩次跌破百億規模。更糟糕的是,該機構最新一只備案的基金是在2022年7月初,也就是說迄今已經連續15個月沒有備案新產品,目前備案的在管基金數量為51只。
如今,若王亞偉被拘留并接受調查,一代傳奇或許就此落幕。A股市場的新陳代謝速度驚人,時至今日人們其實已經逐漸淡忘“公募一哥”的神話。
對于千合資本的投資人來說,一切或許還沒有畫上句號,《每日經濟新聞》也將繼續關注。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