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6 15:39:51
每經記者 裴健如 每經編輯 孫磊
有關歐盟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的討論仍在繼續。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9月25日,針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宣布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以評估歐盟是否需要征收懲罰性關稅,德國聯邦交通部長維辛明確表示反對,并警告說:“德國經濟將因此受到損害。”
維辛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強調,自己通常不會考慮建立市場壁壘,而且與中國的貿易糾紛可能會迅速蔓延到其他部門,進而對德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害。
據環球時報,維辛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認為,封鎖政策會導致連鎖反應。“我們需要關心的是,我們為德國和全球市場生產具有競爭力的電動汽車。今天汽車將被封鎖,明天化學產品將被封鎖,每一步都會讓世界變得更加貧窮。”維辛警告稱。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報道還稱,此前,德國各大汽車制造商也都公開表示不認同歐盟試圖加征懲罰性關稅的做法。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斯特凡·哈通認為:“懲罰性關稅競賽只會產生失敗者。”
據外交部官網消息,9月25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時,針對日前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一事表示,“關于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已經作出了回應。我愿強調,中方一貫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歐盟方面采取的有關措施不利于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汪文斌指出,中方敦促歐盟從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大局出發,與中方開展對話磋商,為中歐電動汽車產業共同發展創造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早在9月13日,據歐盟委員會官網披露消息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時表示,歐盟委員會將啟動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
據彭博社報道,馮德萊恩演講時稱,“全球電動車市場充斥著平價的中國汽車,它們的價格之所以低,是因為獲得了巨額的國家補貼,而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同時,馮德萊恩還強調,“我們必須對我們面臨的風險保持清醒的頭腦。電動汽車關系到我們的環保經濟,在歐洲有著巨大的潛力。因此,歐洲對電動車競爭持開放態度,但不接受‘向下競爭’。”
隨后,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于9月14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9月13日,歐盟領導人正式宣布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中方認為,歐盟擬采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并將對中歐經貿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有觀點認為,歐盟之所以考慮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雙反”調查,與中國電動車出口量激增有關。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出口量達107萬輛,同比增長58.1%。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24.8萬輛,同比增長1.1倍;今年1~7月,中國汽車已出口277.8萬輛,同比增長74%,出口額達到552億美元,增長103.6%。
而歐洲更是成為中國汽車,尤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主要目的地。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王都介紹,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49%是出口到歐洲市場。陳士華也在2022年10月時公開表示,彼時的中國電動汽車已經占到歐洲電動汽車總銷量的10%。
嵐圖汽車CEO盧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本質上是歐盟對中國電動車領先于歐洲而產生的焦慮,進一步說明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全球競爭力非常強。中國電動汽車在中國本土市場中累積出了整體產業優勢,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不斷創新,為用戶提供了高端、性價比高、可滿足不同需求的電動汽車,受到全球用戶包括歐洲用戶的歡迎。這種優勢不是憑借所謂巨額補貼而形成的。”
“要回到商業分析的本質,不能因為看到中國電動車成本低就覺得中國有補貼、不合理,要從成本構成、技術能力、產業鏈角度等方面去審視,為什么中國的電動汽車成本能做得很低,而歐洲不能把成本做低。”盧放認為,歐洲應該想辦法通過努力,發揮好傳統造車優勢,降低電動車成本,提升用戶體驗和產品競爭力,降低交易成本,是對所有用戶有利的,歐洲用戶也需要更低的交易成本和用車成本。
乘聯會官微也發文稱:“我們堅決反對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評價,不是因為獲得了巨額的國家補貼,是因為充分市場競爭下的中國產業鏈競爭力強。同時這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強大后的必然伴生現象,強大了才有人關注,有人感覺不舒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調查是法國等早有提議,慕尼黑車展后才發動調查,應該并不突然。”
據悉,在2023慕尼黑車展上,中國企業的參展數量是2021年時的近兩倍,MG、比亞迪、阿維塔、賽力斯、零跑等中國汽車品牌均攜新產品、技術集體亮相。
“歐盟應客觀看待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而不是隨意動用單邊經貿工具來阻止或提高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在歐發展和經營成本。我們應該積極應對,有理有據有節地應對調查,力爭最好的結果。”乘聯會方面表示。
中信證券在近期發布的研報中表示,歐盟擬對中國電動車開啟反補貼調查,無礙自主崛起長邏輯。“歐盟擬對中國的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并稱中國車企憑借補貼,從而保持全球市場的‘低價’競爭。事實層面,當前中國電動車并不以‘低價’為賣點,競爭力來自于技術積累、質量控制、用戶體驗。”該研報認為,當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潛在政策、落地時間并未明確,對中國電動車產品海外競爭力保持樂觀,看好中國車企在出海實踐中探索出的“雙贏”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