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0 19:03:55
將時間倒轉回1961年,比利時科學家保羅·楊森博士創立的楊森制藥加入強生,“強強聯合”之下成就一段佳話,強生制藥板塊實力大幅增強,處方藥研發走上正軌。
而楊森并入強生時曾約定:保留楊森公司的名稱、標識以及公司不受干預的獨立運營。
如今一甲子過去了,曾經的約定終將“隱入煙塵”......
每經記者 張靜 每經實習記者 夏子博 每經編輯 賀娟娟
“消化不良,快找嗎丁啉幫忙”。達克寧、息斯敏、采樂、泰諾……這些都曾是中國人家中必備。
而上述“國民記憶”的生產方——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楊森)這一“銘牌”即將消失。
9月14日,跨國藥企巨頭強生宣布品牌更新,旗下醫療科技和制藥兩大業務將整合至強生(Johnson & Johnson)名下。
其中,楊森更名為強生創新制藥(Johnson & Johnson Innovative Medicine),意味著從此世間或再無“西安楊森”標識。
將時間倒轉回1961年,比利時科學家保羅·楊森博士創立的楊森制藥加入強生,“強強聯合”之下成就一段佳話,強生制藥板塊實力大幅增強,處方藥研發走上正軌。
而楊森并入強生時曾約定:保留楊森公司的名稱、標識以及公司不受干預的獨立運營。
如今一甲子過去了,曾經的約定終將“隱入塵煙”......
1976年,楊森制藥創始人保羅·楊森博士來到古都西安,參觀尚在挖掘中的兵馬俑坑發掘現場,自此對兵馬俑產生濃厚興趣。
醫藥出身的他,發現泥土和空氣中霉菌的腐蝕,正加速秦始皇兵馬俑的顏色褪去后,專門研發出一批適用于兵馬俑抗真菌劑,來保護這些文物。
圖片來源:西安楊森官微
小小的舉動,卻已然為了中國醫藥行業的一場轟動埋下伏筆。
1985年,當楊森再次登錄西安時,已然是備上一份“大禮”,簽約落地成立西安楊森,成為中國最早的中外合資藥企之一,為尚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醫藥行業帶來西方制藥的工藝水平。
時任陜西省常務副省長張斌曾回憶:西安楊森的工廠是中國第一個符合國際GMP標準的制藥車間,得到了多方的高度認可。
與設備相比,其引入的先進營銷理念才是最為寶貴的“財富”。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安楊森的進駐是整個中國醫藥行業與西方現代理念對接的真正發端,其也被外界稱為醫藥營銷的“黃埔軍校”,而內部員工則更愛叫它“楊森大學”。
而這所“大學”的“校長”,便是1990年來到西安楊森任副總裁的香港人楊偉強。
楊偉強采取“廣告+學術”結合的產品推廣方式,將一大批從醫院走出來的醫生、藥劑師以及醫學畢業生,“手把手培訓”成國內最早的一批醫藥代表,大幅提高了國內臨床醫生對藥物的認知水平。
在當時的西安楊森,采用鮮明美國元素的訓練方式,每名員工平均每年可以接受100小時有針對性的系統培訓,其中10%的員工有機會接受海外培訓。在上世紀80年代的西安楊森,每個人都被要求走上講臺進行3~15分鐘不等的主題演講。
從西安楊森培養體系走出的優秀人才比比皆是,培養的這批知名職業經理人仍大多活躍在醫藥行業市場,成為各大藥企高管人才。
雙管齊下后,西安楊森一度成為了當時外資藥企在華標桿,旗下OTC產品稱雄天下,如達克寧、嗎丁啉等產品深入人心,成為常用藥的代名詞。
從1989年開始,西安楊森以每年兩位數增長的銷售業績迅速崛起。鼎盛時期,甚至為美國強生在亞太地區的業績做出近一半的貢獻。
毫不夸張地說,在千禧年前,西安楊森一手締造了整個中國藥企運營模式,甚至幾乎無藥企能逃過“楊森系”。
2002年之后,西安楊森賴以為生的OTC產品產生斷層,其明星產品嗎丁啉、達克寧已經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后續的新產品遲遲不見動靜,強生集團再也沒有給西安楊森新的產品支持。
彼時市場猜測,部分原因在于強生收購西安楊森中方股權的計劃遭遇強烈的阻力之后,開始減弱支持力度,至今,西安楊森仍不是美國強生全資控股的子公司。
屋漏偏逢連夜雨,西安楊森從2002年后又經歷人事高管的多次變動,導致其成名銷售戰略變更頻繁,一時難以找準船頭。
據彼時的媒體報道,2002年以來,來自德國的范雅墨擔任西安楊森總裁,制定了“凡是能買到礦泉水的地方都要有西安楊森的OTC產品”的深耕戰略。
不料,范雅墨在西安楊森任職不久便掛冠而去。2006年,西安楊森從中美史克挖來了OTC營銷見長的謝炳福。謝炳福到任后,便提出集中優勢專攻20多個優勢城市的銷售戰略。
然而,謝炳福在西安楊森擔任總裁2年不到就辭了職,繼任者為處方藥運營見長的韓國籍總裁樸濟和,其上任后的戰略為“加大處方藥,深耕OTC”。OTC則又恢復到范雅墨的銷售戰略。
范雅墨的放與謝炳福的收,一來一往直接造成營銷人員的流失。
2008年,謝炳福離職,處方藥事業部總經理梁偉強離職,醫學總監徐寧離職,公關部總監閔熙離職。2009年初,公共事務總監侯建政離職,高級人力資源總監任巍離職。
高層頻繁變動下,銷售人員也迅速流失,多年積淀下來的人才培養體系亦逐漸失靈。
圖片來源:西安楊森官網
中間交叉產品“青黃不接”、人才流失、培訓管理能力衰退、處方藥產品多次召回......西安楊森這座大廈已然“搖搖欲墜”。
2015年,中國藥審改革啟動,西安楊森引進了“善妥達”、“恩澤”、“普澤力”、“億珂”等大批處方新藥,算是戰略方向調整中的獲益時期。
根據公司官微,2018年至2020年中旬期間,西安楊森共有24個新產品和新適應癥在華獲批或上市;截至2020年中旬,公司已經在中國引入了62種創新藥品,其中51種已經納入了國家醫保目錄,卻再無“家喻戶曉”的產品。
如今的西安楊森,沒有了當年行業標桿的公眾熱度,而是更像一個埋頭做事的科學家,而這次“改名”整合,便是希望將“科學家”身份進一步發揮。
對此,記者聯系西安楊森西安工廠,截至發稿電話無法接通。
根據資料,西安楊森歸屬于母公司強生集團,位于“三駕馬車”之一的制藥部門,其余兩項業務為醫療器械、消費者健康。
2021年11月,強生宣布將消費者健康業務剝離并獨立上市,取名“Kenvue”,制藥和醫械業務則保留了強生的名稱,此次分拆也是強生135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改組。
自此,強生成為橫跨醫械和醫藥兩大板塊的雙業務公司。
而“改名”整合,也意在憑借雙業務緊密地聯結在強生品牌,依托其所構建起龐大的資本版圖及強大的品牌護城河,更好地突出公司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跨業務綜合實力。
未來,強生制藥將更加專注于腫瘤、免疫、神經、心血管、肺動脈高壓和視網膜等領域,開發前沿藥物。
在上述一系列大刀闊斧改革下,近5年,強生全年銷售額不斷增長,近兩年營收均超900億元美元,全年凈利潤最高為208.78億美元。
據強生的半年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其總營收超過500億大關。其中,制藥業務上半年收入同比增加3.7%至271.44億美元,免疫和腫瘤是強生制藥業務領域的主要業績來源。
業績穩步增長下,強生內部調整的步伐也開始加速。
據華夏時報,自今年一季度以來,強生已剔除了7個傳染病項目,其中大多數是治療乙肝的,這些管線都在楊森旗下。
強生旗下的楊森制藥打算關閉位于荷蘭萊頓的傳染病和疫苗部門,而兩個部門重組剛過半年時間。
《華爾街日報》去年10月19日消息,強生首席財務官Joseph Wolk表示,由于經濟壓力和明年消費者健康業務的分離計劃,強生可能會適度削減員工人數。
如今,更是直接抹去“楊森”品牌,上演“釜底抽薪式”調整,并啟用全新品牌標識。
圖片來源:強生中國官網
組織架構調整、縮減管線、裁員頻發......強生整合動作不斷疊加下,聚焦核心業務,已成為強生保持競爭優勢和高效運轉的關鍵。
而與強生“綁定”62年的楊森,終究成為強生百年進退巨變中的一個注腳,以另一種身份繼續滾滾向前。
只是,昔日“楊森大學”盛況卻已再難重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