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5 00:30:24
想要贏,就必須完成“既要”“又要”“還要”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59325
狠抓制造業,已經成為各地的普遍共識。
著眼“萬億俱樂部”城市,相比于上一個五年(2012年到2017年)的變化,2018年到2022年之間,24個GDP萬億城市中,幾乎所有城市的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都止住了下滑趨勢,并面向未來劃定更高的目標。
最新有動作的是青島——近日,青島印發《青島市先進制造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29%左右,支撐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左右。
當制造業再次成為多個城市的發力點,不僅是城市發展的需要,更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拿青島來說,以工業立市,發力“先進制造”,不是沒有基礎。
根據賽迪發布的報告,先進制造業十強城市分別為深圳、廣州、蘇州、杭州、南京、寧波、青島、武漢、成都和長沙,青島是唯一一個北方城市。當地媒體更是喊出了“北方制造業第一市”的名號。
但對比上位圈,青島距離“先進制造”的目標差距仍在,以規模以上工業營收來看,2022年青島為1.18萬億元,而同為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寧波則達到2.47萬億元;近年來新崛起的工業城市杭州也達到2.04萬億元,蘇州2022年的規上工業總產值更是超過4.36萬億元。
制造業是青島這座城市曾經輝煌的支柱,也同時是其錨定的未來引擎。有“過去”,一方面有了基石,另一方面卻多了“羈絆”。想要贏,青島就必須完成“既要”“又要”“還要”——既要撬動存量變革,又要推動增量崛起,還要建立起護城河。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最早開啟工業化進程的城市,青島的制造業有過一段起起伏伏的日子。
在重新確立工業強市的目標后,青島向先進制造業轉型的速度明顯加快。一個常被用來證明重振制造業有起色的例子就是賽迪發布的“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2021年、2022年青島進入前十,位列第七,是北方城市中的“獨苗”。
面向未來,青島喊出了“爭創首批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口號,2022年青島還把“未來五年,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寫入了黨代會報告。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09620
今年初,青島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加力提速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書記、市長發出“最強動員令”。眼下,則是出爐了《青島市先進制造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下稱《三年行動計劃》),“制造業增加值占比29%”、“工業增加值占比30%”,“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50%”,量化指標異常明確。
《三年行動計劃》中,青島將整體目標拆解為重點發力的“六化”,形成突破發展的路徑——
提升高端化水平,每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創新平臺10家以上;
提升智能化水平,每年推進1000家以上企業數字化改造,到2025年培育3至5家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
提升綠色化水平,到2025年新培育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等30家以上,綠色工業園區和生態工業園區2個以上;
提升集群化水平,爭取三年后7大優勢產業總規模突破1萬億元,10大新興產業總規模突破3500億元;
提升服務化水平,市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力爭超過100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達到10家以上;
提升生態化水平,到2025年,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40家左右、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0家左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300家左右。
先進制造業,是青島謀求“工業強市”的未來所在。5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協同創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
從確定重振工業,到比拼先進制造業,青島準備摘下位于塔尖的桂冠。
可以設想,一個地區擁有了制造業中創新力最強、復雜度最高、成果最豐富、最高附加值的領域,何愁不能實現拾回工業、轉型升級。
青島向先進制造業全力出擊的背后,還響徹著整個山東的“沖鋒號”。
2022年山東省出臺了《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向著高精尖、專精特新轉變,向價值鏈更高端邁進。
今年以來,山東更是把工業經濟作為“頭號工程”來抓,并將2023年確定為先進制造業“突破提升年”,也已印發相應的涉及22條重點任務的工作方案。
近幾年,山東突破僵局,推動制造業高端化升級。做強做優做大先進制造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看山東下轄地級市的工業增加值對比,2022年,青島以近4000億的體量遙領眾人。
而且,在山東省級重點培育的“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和“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名單中,青島入圍的集群和企業總量,居于全省首位。以及山東目前共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入選“國字號”,其中兩個都在青島(青島智能家電集群、青島軌道交通裝備集群)。
所以,如果說山東是北方經濟轉型的信號燈,那么在山東追求先進制造業這條路上,青島一定充當的是“主心骨”的角色。
當然,這個規模放在北方是優秀的,但與長三角的制造業強市一對比則有些差距。
從量來看,同為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寧波,去年6681.7億元的工業增加值比青島高出68.5%;同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強市的杭州,去年也錄得4922億元的水平。
從質來看,2022年,青島有7家企業入選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榜單,而無錫和寧波則分別有25家和18家。剛剛公布的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青島4家上榜企業均為非制造業企業。先進制造業生力軍還需進一步壯大。
深圳提出“工業立市、制造強市”,蘇州劍指“全球高端制造業基地”,成都加快“建設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武漢強力推進“制造業強市戰略”……
幾乎所有的超特大城市,都將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標預設在30%左右。發力先進制造業的城市這么多,代表山東、代表北方出征的青島,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71272
今年7月,黃奇帆到青島發表演講時曾談到,回顧經濟史,每一個時代的風口都會催生出幾件世界性的耐用消費品,這些產品是當時社會大眾生活場景中最先進的生產力代表。
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代表性消費品如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照相機等,俗稱“三轉一響一咔嚓”,這時青島制造業就粉墨登場,諸如“青島牌”照相機、“金錨牌”手表都輝煌一時。
第二次工業革命,代表性產品是汽車、空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青島制造打響了品牌。好在,這些傳統產業至今依然強大,借由近幾年的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賦能,不斷為青島制造提供增長動力。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化時代,電腦、手機、液晶顯示器等等,卻在青島少見蹤影。
黃奇帆稱,當下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工智能、智慧網聯時代,青島急需涌現出新引擎,拿出新的“N大件”,伴隨商品走進千家萬戶,城市的制造業才能有望占領全球產業競爭的主戰場。
看起來,黃奇帆說的是產品推新,是品牌更新,其實也是對青島是否真正挺進了先進制造業的檢驗。新的“N大件”中,有的可以查到青島的“進步”。
比如2021年、2020年,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分別達到17.2萬輛、13萬輛;又如電子元件產品,產量由2017年的37.16億增加到2021年的341.23億只,翻了八番。但還有一些,起色不太明顯,比如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等。
這些代表著高科技、高知識密集、高附加值的新產品,暗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面對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形勢,加緊布局、做大做強,是準備拼搶先進制造業制高點的青島,不容有失的著力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