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30 18:07:21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趙云
8月的A股市場震蕩筑底,股票策略私募在產品發行上遇冷。
不過,結構性行情也使量化私募明顯擴張——8月新增3家百億私募,其中就有2家百億量化私募;百億私募數量增至110家,百億量化私募也增至28家。
量化私募之間也存在競爭,與大多量化私募的量化指增和量化對沖策略不同,如今有新晉百億量化私募靠量化選股傲視群雄。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8月新增3家百億私募,其中2家百億量化私募,百億私募數量增至110家,百億量化私募增至28家。
8月以來市場一度交投慘淡,直到8月27日,多部門聯手推利好,市場才開始逐漸活躍起來。從今年私募機構的業績來看,截至8月25日,百億私募收益前二十均已錄得超5%的收益,其中量化私募占據二十強中半數席位。百億量化私募只有28家,占百億私募總數不足1/3。
量化交易的量化多頭策略整體表現亮眼,且業績集中度要明顯優于主觀多頭策略。這次新晉百億的2家量化私募中,銳天投資在2018年就曾突破百億。
另一家新晉百億量化私募是信弘天禾,在策略上與其它量化私募有所不同,信弘天禾以量化選股產品線為主要發力點,不掛鉤指數,以經典的多因子量化模型為基礎,疊加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模型,構建合理收益風險比的股票投資組合。
還有一家主觀股票策略的私募——勤辰資產,成立于2022年2月,卻匯集了多位“公奔私”明星基金經理。比如林森、崔瑩,他們在公募時期管理規模都超百億;林森管理股債資產總規模,還曾于2021年突破1000億。
玄甲基金總經理林佳義在微信中告訴記者,市場低迷導致市場資金風險偏好下降,而量化中性策略,在短期具備更好的回報預期,而且風險相對可控,從而驅動市場資金短期持續加配,導致部份量化私募脫穎而出達到百億。
8月28日市場在重磅利好下高開低走,讓不少投資者傻眼。很多投資人認為,“這個鍋要量化私募來背”。
一直以來,量化交易被市場認為是“助長殺跌”、“收割散戶”的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網上有投資者以《限制量化交易應從制度性不公入手》為題,從融券交易制度入手分析了當前量化機構的一些情況。文章稱,“量化私募無論是靠交易速度還是靠算法,那都是憑借本事吃飯。”然而,目前大型機構可以通過融券完成T+0的交易,散戶甚至大戶甚至普通機構投資者壓根都沒有券可以融,這就導致了“一個市場兩種交易制度”的怪象。
量化機構都聲稱給了市場流動性,但其實流動性不足的板塊很少有量化參與。畢竟量化策略講究流動性,利用算法交易,機器人快速下單。而目前市場活躍的創業板成為了量化機構與游資,乃至散戶互相博弈的主戰場。這也產生了一些交易亂象,比如當天一字漲停,第二天直接跌停開盤?;蛘弑P中被莫名其妙瞬間迅速被拉升20cm,然后漲停封得好好的又被一筆大單砸開。
對此,厚石天成投資總經理侯延軍告訴記者,近幾年股票市場震蕩格局,舊抱團股瓦解,賽道輪換。相對于股票多頭策略,量化策略穩定性強,近幾年投資者也比較青睞量化策略。本質上量化與主觀并不是對立的,也并沒有誰好誰壞。兩種策略各自有各自的收益風險特征,適應不同的市場階段,適合不同風格的投資人。
最后向大家播報一則消息:
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3年中國金鼎獎·私募基金系列》評選活動正火熱進行中,截至8月29日,已經有近百家私募機構積極參與申報,本次評選采取線上自主申報方式,參評機構可按照實際情況填寫參評資料。申報材料的截止日期為2023年9月31日。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17142915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