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3 17:30:21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實習記者 余洋 每經編輯 肖芮冬
近日,基金公司再次掀起一波“自購潮”,用真金白銀提振市場信心。實際上,自購旗下產品是基金公司的常規動作,基本上每家基金公司都會把錢存進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等穩健品種。截至8月23日,今年基金公司總共已凈申購達953.66億元。
不過,除了“存錢”之外,基金公司也會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時候自購一些股票型、QDII型產品,這種自購的節奏和規模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3日,年內共計已有145家基金公司自購旗下產品1032只,合計凈申購953.66億元。從基金類型來看,自購基金的類型主要包括貨幣基金、債券基金、FOF,以及部分QDII和權益類基金等。
具體來看,最受青睞的是貨幣基金。數據顯示,排在第一的是招商資管申購旗下產品招商資管智遠天添利,區間申購次數高達177次。不過相比起“龐大的”申購金額來說,該產品區間段內收益率略微落后,為0.74%。
其次債券基金也是備受公募自購青睞的。Wind數據顯示,紅塔紅土基金申購旗下債券基金產品金額最多,購買旗下產品紅塔紅土瑞恒純債A高達1.80億;另外,長盛安逸純債E、中銀互利定期開放、長盛安鑫中短債D的被申購金額也超過1億元。
從自購FOF產品來看,國泰基金年內3次自購旗下國泰民澤平衡養老目標三年A,金額高達1.60億。值得一提的是,在自購金額排名前十的FOF產品中,該基金的區間收益率也最高,年內區間收益率為1.007%。
此外,在自購QDII產品中,建信新興市場優選A區間凈申購金額最多,達到3000萬。不過從區間收益來看,申購金額在2000萬的長城全球新能源汽車A以11.48%收益,排在第一。
自購通常是基金公司的常規動作,而自購旗下主動權益產品或許更有“指導”意義。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3日,89家基金公司合計凈申購旗下權益產品超90億元。不過,在基金公司自購的263只主動權益型基金中,僅32只獲得了正收益,占比12.16%。
從申購金額來看,前海開源基金排名第一,分別于今年的4月14日、4月24日、6月9日、6月14日,四次自購前海開源中國成長,合計申購金額高達2.79億。
公開資料顯示,該產品成立于2014年,歷任4名基金經理,現任基金經理袁怡純于2022年8月15日上任,從業時間1年又5天,目前在管產品兩只。不難發現,前海開源給予了新人基金經理兩億信任,而該產品能否在震蕩市中斬獲佳績呢?
來看一下該基金最新披露的持倉。根據2023年二季報,前海開源中國成長重倉科技、新能源行業。仕凈科技、中興科技、中航西飛、中航沈飛、西藏藥業為持倉數量前五名。不過,從業績來看,該基金近一年收益率為-28.30%。
此外,摩根基金、交銀施羅德、英大基金、泓德基金、廣發基金、諾安基金、天弘基金對旗下權益產品的自購金額排在前列。其中,摩根時代睿選A、交銀啟嘉A、英大碳中和A等8只產品的區間凈申購金額均超過3000萬,需要一提的是,這3只產品均為今年新發產品。
具體來看,摩根時代睿選A成立于2023年6月13日,基金經理為陳思郁,目前陳思郁共計管理11只基金,共計管理規模為31.05億元。
交銀啟嘉A成立于2023年8月2日,規模為2.59億,基金經理為黃鼎。黃鼎目前在管基金兩只。值得一提的是,交銀啟嘉A是黃鼎擔任基金經理以來發行的第一只新發基金。
英大碳中和A也是今年發行的新基金,成立于2023年1月17日,產品規模為5300萬元,基金經理為張媛。2023年二季報顯示,該產品聚焦科技、新能源、消費行業,二季度加倉譜尼測試、玲瓏輪胎,成立以來業績下跌10.26%。
如果從產品區間收益率來看,自購收益率最高的是黃志鋼旗下的南華豐匯,區間收益率達到19.55%。據了解,該基金是黃志鋼管理的唯一一只主動量化權益基金。從配置情況來看,2022年底該基金重點配置了輕工制造、通信、計算機、傳媒。最新二季報顯示,該基金前五大重倉為眾興菌業、浙江永強、華綠生物、通宇通訊、南紡股份。
其次是金信優質成長,區間收益率為10.54%。該產品成立于今年4月12日,基金規模1200萬。最新披露的重倉在杰普特、海目星、極米科技等泛科技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自購金額在3000萬以上的產品中,僅諾安進取回報一只產品區間收益為正,為10.36%。該基金二季報顯示,其重倉偉創電氣、聯德股份、三德科技、迪威爾等制造行業。
有賺就有虧,與此同時還有231只基金暫時沒能讓自家公司賺到收益,甚至有12只區間凈值跌幅超過20%。
比如,恒越成長精選A區間跌幅達到29.7%。據了解,該產品曾由高楠管理,而自高楠“奔私”之后,該產品由陳思遠接棒。從持倉配置來看,該基金截至二季度末股票倉位為89.12%,持倉占比超過5%的股票分別是中際旭創、三七互娛。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18415434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