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0 22:44:01
每經記者 熊嘉楠 每經編輯 梁 梟
2019年7月,科創板鳴鑼開市。4年間,科創板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度融合,為我國科技創新生態的建設和科創企業的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科創板開市四周年之際,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每經投資研究院、成都六棱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六棱鏡)、每經智庫作為聯合研發和數據支持機構,以“硬科技、新成長”為主題推出了科創板開市四周年評選活動,這是一次旨在評選科創板全球科創競爭力的盛會,并發布“科創板全球科創競爭力排行榜”系列榜單(以下簡稱系列榜單)。
受訪者供圖
該系列榜單秉承客觀、公正和嚴謹的原則,聚焦科創板上市公司科創屬性,科學制定評比標準和設計評比模型,以大量科創屬性相關權威數據為基礎,對科創板公司進行全面覆蓋篩選,喜迎科創板開市四周年!
本次評選的合作方成都六棱鏡是六棱鏡(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六棱鏡是國內領先的數字科創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作為數字科創服務領域的國產替代頭部力量,六棱鏡憑借其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匯聚了全球170多個國家地區的專利、5000多萬人才和1億多家企業等200多類科創要素數據資源,為我國科創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大大提高了本次評選榜單的權威性。
如今,我國科技創新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將如何?科創板四周年還帶來了哪些成果?系列榜單能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帶來怎樣的借鑒和啟示?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專訪了六棱鏡創始人、董事長耿德強。
榜單指標涵蓋三大維度
NBD:“科創板全球科創競爭力排行榜”評選是基于一套怎樣的標準來量化所有產品技術先進性,進而科學準確評判的?
耿德強:以全球專利數據為核心來表征一個國家、地區、行業與企業的創新能力是國際通行做法。基于全球專利較好的公開度與較細的技術顆粒度,可以實現細分技術領域的全球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對比分析。六棱鏡以全球專利數據為基礎,關聯融合產業、科技、金融、法律、經濟等多維數據要素,構建形成的從區域到行業、到企業、到人才、到專利全體系的創新評價指標模型,已被多個部委、交易所、頭部金融機構等客戶所采信,在科技發現、評價與風控等場景,展現了巨大的市場價值。
NBD:“科創板全球科創競爭力排行榜”對我國科創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有哪些積極的啟示、引導作用?
耿德強:本次榜單的指標構建,涵蓋了創新投入、產出、影響等三大維度、12個客觀量化指標,體現了我國科創企業在經營、專利、標準、獎項以及海外競爭布局等各方面的行業地位。同時,對于投資者發現我國優秀的科創企業,以及企業自身立足行業與全球對標找差,均具有較好的決策與參考價值。
NBD:您認為當前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競爭力如何?知識產權在全球科創競爭中占據了怎樣的位置?
耿德強:透過指標數據縱覽全國全行業上市公司全球科創競爭力,可以明顯感受到我國頭部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進入到跟跑、并跑、領跑“三跑并存”新階段,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我們知識產權長期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隨著知識產權激勵政策導向的加速轉變,以及國家對于科技創新突破的迫切需求與持續投入,基于多維數據融合洞察專利背后的人、企業與資本,對標國際一流。我們明顯地感受到,我國部分行業和頭部企業率先實現了知識產權質量與效益的大幅提升,全面邁向知識產權強國未來可期。
NBD: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中尤其是專利轉化創新力方面,您認為中國面臨哪些主要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并抓住機遇?
耿德強:目前來講,我國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尤其是專利轉化創新力的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認為,最大的堵點仍然在于信息不對稱。
這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專利創新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兩端的信息不對稱,二是政府、金融資本等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的要素主體對于科技知識的信息不對稱。我們應該加速構建支持全國科技創新的數字化服務基礎設施,拉平與國際一流創新國家在科技情報決策支持、知識產權布局與保護等方面的差距,并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科創服務領域的數字化改革為主線,大幅提升科技企業與高校院所全周期、全鏈條研發創新的效能。
廣泛服務頭部企業院校
NBD:公司為政府、機構等提供創新管理與決策一站式數字化解決方案的權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在業內有著怎樣的領先優勢?有哪些成功案例?
耿德強:服務國家戰略層面,公司服務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國家專利導航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向證監會提供科技監管鏈科創畫像數字基礎設施、為工信部研發編制全國中小企業創新指數等。
服務產業創新發展方面,公司累計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武漢等60余個創新城市的產業、科技、知識產權或者金融等部門合作,為政府提供數字化平臺與工具、圖譜與報告、運營與培育等服務。取得的成果有力地促進了產業創新發展。
服務金融資本支持創新方面,公司直面科技投融資場景“找不到、看不懂、風控難”等三大行業難題,通過科技企業的大數據畫像、指標模型與評價報告等數字化產品,服務了工行、建行、人保財險等金融機構,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中車資本等投資機構,深交所等資本市場運營監管機構,真實有效地打通了資本與創新的斷點,加速我國金融資本向科技創新領域的流動。
服務企業與高校院所創新方面,公司通過多維數據融合,降低了創新主體獲取多類別科創數據資源的成本,提高了科技情報的深度與廣度。目前,已廣泛服務于中交建、南方電網、武漢理工等頭部企業院校,并通過大數據科創屬性評價與規劃輔導助力秦川物聯、縱橫無人機、冠宇電池、宏華數碼等數十家企業上市。
NBD:未來,公司有什么發展規劃或戰略布局?
耿德強:公司已經跨過了大科創數字底座的研發積淀階段,正在全力推進SaaS與DaaS等標準數字化產品的研發與銷售,同步構建覆蓋全國主要頭部創新城市的數字科創服務平臺網絡,以企業為核心加速鏈接聚合政府、園區、高校院所、資本市場、金融機構、服務機構等科創要素資源,努力構建數據驅動、AI賦能的數字科創服務生態體系。伴隨國家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與關鍵技術研發突破的重大歷史機遇,我們將努力成為一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科創服務集團,為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貢獻六棱鏡力量。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