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05 18:47:36
◎定期更新,每月盤點。致力推動中國快遞物流業更好地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
每經記者 王郁彪 海報設計 陳冠宇 每經編輯 劉雪梅
作為長期深耕上市公司領域、關注新經濟發展的財經專業媒體,每日經濟新聞旗下智慧物流研究院、每經未來商業智庫自2021年5月起,每月定期推出“未來商業-物流產業市值榜”。未來拓展范圍將主要聚焦“電商物流”、“消費供應鏈”和“物流科技”涉及的各環節相關上市公司。(附專題鏈接)
2023年618電商年中大促將至,物流旺季也隨之到來,無論是快遞、快運還是物流科技設備制造商,都將迎來上半年最繁忙的兩個月。
因此,對應各家在大促周期內資本市場的表現,在第二十六期報告中,我們通過對28家物流及其相關產業上市公司2023年5月市值數據持續追蹤,從產業格局、總市值排名、漲跌幅、物流科技子榜等維度,進行物流產業市值分析。
繼上月市值大幅回落后,5月,28家物流公司構成的物流產業總市值再次環比下降9.9%,總市值又跌去775億元為7043.47億元,逼近跌破7000億元“臨界點”。
三頭部企業市值漲跌情況,5月僅京東物流(02618.HK)市值上漲2.62%,總市值為747.28億元;順豐控股(002352.SZ)市值下跌15.74%,總市值2316.9億元,中通快遞(02057.HK)市值也下跌7.91%,總市值為1460.6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順豐于5月做了“一筆減法”。5月12日,順豐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豐網控股與深圳極兔供應鏈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豐網控股擬以11.83億元,轉讓深圳市豐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吞下百世,今又吞下豐網,這同時也為極兔的IPO想象增添新的空間。
由于市值漲跌變動,京東物流市值占比再次回升至10.61%,三頭部市值占比則較上月下跌0.87%至64.24%。
5月,28家物流公司中,12家市值上浮,10家物流科技公司“包攬漲幅榜”。其中,蘭劍智能(688557.SH)以14.5%漲幅領漲。我們注意到,5月接受機構調研時,蘭劍智能表示,目前超級未來工廠一期二期已投入使用。本月初,超級未來工廠擴建議案也正式公布,擴產能進行時。
而東杰智能(300486.SZ)、優博訊(300531.SZ)、科捷智能(688455.SH)三家物流科技公司分別以9.63%、8.49%、7.36%漲幅緊隨其后。
物流科技“熱潮”如約而至。國內又一智能物流裝備提供商即將登陸A股市場。5月初,證監會同意中郵科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的注冊申請。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中郵科技營收分別為14.25億元、20.58億元、22.19億元;凈利分別為4375萬元、9369萬元、7910.57萬元。
本月新寧物流(300013.SZ)市值也上漲2.05%。
跌幅方面,4月,共16家物流公司市值下跌,8家跌幅超10%。其中,快狗打車(02246.HK)連跌三個月后,本月市值再次下跌34.38%,居跌幅榜榜首,公司市值僅剩8.32億元。
達達集團(DADA.US)市值也連跌三月,5月也再次下跌23.1%,跌幅僅次于快狗打車。另一同城配送玩家順豐同城(09699.HK)5月市值也跌去5.05%。此外,繼上月出現下跌后,海晨股份(300873.SZ)本月市值也再次下跌11.05%。
5月,通達系快遞公司全員下跌,其中,圓通速遞(600233.SH)市值下跌11.04%,以529.76億元在物流產業市值總榜中排名第四。申通快遞(002468.SZ)、韻達股份(002120.SZ)市值本月也分別下跌6.9%、6.1%。
而618年中大促正式啟動,通達系快遞公司5月業績經營表現值得期待。4月數據方面,圓通、韻達、申通營收及業務量均實現大幅同比增長。特別是申通,4月快遞收入31.28億元,同比增長53.81%;完成業務量13.39億票,同比增長69.16%。
快運板塊,安能物流(09956.HK)市值5月下跌9.34%。我們注意到,前幾日,安能物流宣布已從6月1日起取消網點貨量考核罰款,改為正向增量激勵,增量即返0.1元/KG,返利不設上限。
安能物流此舉為行業首家,這也意味著安能物流快運網點徹底告別“貨量指標考核罰款時代”。而縱觀處于變革前夜的大物流市場,多數企業或迎戰周期性低谷,或對抗下滑的“不可抗力”,物流產業市值亟待新一年的“升溫”。
*編者注:
我們深知,無論一個行業、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健康指標構成,都一定是特別系統化、復雜多元的,高質量發展目標任重道遠。未來,我們還將不斷豐富數據、子榜單維度,旨在更全方位洞察、記錄中國物流行業上市公司發展歷程和市值健康度,多視角多維度地對物流行業、快遞物流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挖掘、分析與論證,推動中國快遞物流更好地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我們更加守望以快遞物流上市公司巨頭為引領效應的全行業的共同進步,更好地助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