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27 12:20:45
4月25日,上海電氣的2023年第一份業績報告,向廣大投資者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2023年第一季度,上海電氣實現營收212.90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3.67億元,同比增幅達28倍。
在經過了以“管理提升”為目標的一年后,上海電氣在組織機構扁平化、降本增效等方面逐見成效。同時,公司準確把握能源發展趨勢,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將新能源布局與傳統能源市場開拓有機協同,快速突破新能源一流核心技術,加緊推出標志性重大戰略產品和示范工程建設,加快成為新一輪能源消費的參與者和貢獻者,為中國式現代化能源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也取得了不俗的經營成果。
從此前披露的2022年年度報告以及近期頻繁傳出的捷報來看,上海電氣傳統優勢的火電核電均強勁復蘇、新興的風光儲氫正加速布局。
“上海電氣在立足于核電、氣電、煤電等傳統能源裝備優勢的基礎上,致力于提升在風電、太陽能、儲能、氫能及智能電網等新興能源領域的研發、制造及服務的綜合實力,促進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優化組合,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了多個‘場景化’的智能微電網系統解決方案。”上海電氣2022年年報中這樣闡述。
從2022年年報披露的在手訂單來看,2022年,上海電氣的能源裝備新增和在手訂單維持高位,2022年新增能源裝備訂單638.8億元,優勢產業燃煤發電設備增長近13.5%,新興產業儲能設備強勁增長近七成,風電設備亦實現快速增長。2022年末公司在手能源訂單1554.4億元亦較2021年所提升。
由此可見,上海電氣作為全球領先的工業級綠色智能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在能源裝備領域的優勢地位,并未受到撼動。
“在清潔高效煤電、安全先進核電、高效靈活調節氣電等領域,上海電氣擁有全球一流技術能力。”上海電氣人士表示,作為能源供給的基石,緩解能源供求緊張的作用明顯,關注度日益高漲。
自2022下半年起,火電市場需求強勁復蘇。據統計,2022年全年煤電設備累計招標金額830.3億元,而2021全年招標金額僅286.31億元,上升近兩倍達190%。今年兩家煤電一體化龍頭企業相繼上市,IPO募集資金均用于百萬千瓦級別的火電廠建設。
上海電氣的業績報告中,也反映出了這一點。上海電氣2022年產銷量情況分析表顯示,鍋爐、汽輪機、汽輪發電機的產量和銷量均達大比例增長,產量分別增長112%、41%和73%,銷量分別增長156%、49%和57%。
年初至今,上海電氣陸續中標國家能源集團8臺百萬級燃煤機組訂單、中煤集團高效清潔能源裝備百億訂單,市場對上海電氣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產品認可度非常高,也進一步鞏固了上海電氣的大型火電機組領先地位和顯著優勢,提高了上海電氣在百萬等級機組市場占有率。
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火電設備一樣,上海電氣生產的三代核電設備,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實現多項國產化突破,在“核島主設備綜合市場占有率持續居于行業首位。”已形成“完整的核能裝備制造產業鏈。”技術路線“全面覆蓋國內主要的核電主流技術路線。”
而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核能在我國清潔能源低碳系統中的定位將更加明確,作用將更加凸顯,我國核電產業正迎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機構預期“十四五”期間,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6到8臺機組持續穩步推進建設,2022年實際核準達10臺機組。核電設備是核電固定資產投資中比重最高的一塊,投資占比高達50%,是核電投資最主要的環節。上海電氣核電業務也或有望成為業績穩定的“基石”。
燃氣發電同樣是在電力調峰具有顯著優勢的能源,多省發布政策文件明確“十四五”期間氣電的裝機目標,2022年全國燃氣發電裝機容量新增700萬千瓦。中電聯預測,2025年、2030年全國氣電裝機分別有望達到150GW和235GW,新增裝機分別為2021年至2025年新增50.28GW、2026年至2030年新增85GW。
上海電氣燃氣輪機國產化率提升至較高水平,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完整產業鏈、重型燃氣輪機及聯合循環設備成套解決方案。至2022年末,已簽訂了19個項目共38臺燃機長協服務訂單。今年一季度,公司與湘投國際簽訂兩臺燃氣-蒸汽聯合發電項目機島設備采購合同,并與本鋼簽訂了國內首臺低熱值E級燃機長協服務合同。
上海電氣的“十四五”戰略進一步明確了以硬核科技為支撐的新賽道發展方向,這當中包含了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與智能電網以及減碳等領域。公司表示以對接“雙碳”目標和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發展主線,加速布局綠色低碳新賽道,重點聚焦發展“風光儲氫”等新興能源產業。
在儲能領域,上海電氣正加速布局多元儲能,在電化學儲能、熔鹽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多路線積極布局。在電化學儲能系統中,上海電氣已具備從電池組到電池管理系統(BMS)、能量管理系統(EMS)、儲能變流器(PCS)領域的全覆蓋。液流儲能電池產線已具備200MW/1GWh生產能力,并具備系統級儲能電站設計綜合能力。在能源終端的鋰電儲能產品和工業終端的鋰電產線裝備上,初步形成了相互協同且獨立卓越的鋰電池產業鏈生態圈。
2022年12月,依托在堿性電解水制氫與PEM(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領域的技術積累,上海電氣成立了上海氫器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全面構建氫能“制”“儲”“加”“用”全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快速切入氫能源技術研發、系統集成等領域,為客戶提供高端綠氫裝備及氫能綜合利用系統解決方案。
而上海電氣的風電產品,已連續8年獲得國內海上風機裝機量冠軍。不斷開發的新產品實現批量交付。同時風電中標全球首個漂浮式海上風電和漁業養殖融合裝備研究與示范項目,該項目將實現“平臺結構、海洋空間、運營功能”的多空間多層次共用。
在太陽能發電領域,不斷有新的項目順利實現并網發電。
光大證券研究報告認為,“作為國內領先的能源裝備(煤電、海上風電、核電)制造龍頭,在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利用龍頭優勢進一步提升市占率,同時在公司技術研發優勢的支撐下儲能和氫能業務也有望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
2023年是上海電氣的“科技創新年”,公司將著力提升產業發展能力、整體盈利能力、改革創新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