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13 22:37:3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入圍藥品銷售百強的企業均是知名跨國藥企。遺憾的是,中國本土企業沒有一個產品能夠上榜,這背后與我國醫藥“大而不強”的產業結構有直接關系。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董興生
隨著各家藥企相繼曬出業績,2022年全球藥品銷售TOP100榜單也新鮮出爐。根據醫藥魔方統計,去年全球銷售前100名的藥品合計銷售收入為4867.88億美元,上榜門檻是17.9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20.64億元)。另外,銷售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重磅藥物約160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入圍藥品銷售百強的企業均是知名跨國藥企。遺憾的是,中國本土企業沒有一個產品能夠上榜,這背后與我國醫藥“大而不強”的產業結構有直接關系。
近日,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研究員蘇紅在于石家莊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醫藥戰略大會上表示,我國持有有效批文的制藥企業數量約是美國市場的4.3倍,小微企業占76%。另外,獲批的藥品數量是美國的1.7倍,但很多批號并沒有生產。另外,近幾年,中國創新藥加速上市,每年獲批數量超過20個,但市場表現并不理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gic6332800
一直以來,全球藥品銷售榜單都受到行業內外關注。榜單顯示,2022年TOP100藥品中,小分子藥物共44個,銷售收入占比38%;單抗、雙抗、ADC(抗體偶聯藥物)、重組蛋白、疫苗類大分子藥物共56個,銷售收入占比62%。腫瘤、感染病、免疫、內分泌、心血管是市場規模最大的5個領域。
收入超百億美元的明星產品共有5款,分別是輝瑞新冠疫苗Comirnaty(378.06億美元)、艾伯維Humira(212.37億美元)、默沙東Keytruda(209.37億美元)、BMS明星抗凝藥Eliquis(117億美元)、吉利德Biktarvy(103.9億美元)。
分企業來看,羅氏與強生各有11個品種,阿斯利康有10個品種,輝瑞、默沙東、諾華以及艾伯維各有8個品種上榜。
遺憾的是,2022年藥品銷售百強的上榜門檻是17.9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20.64億元),沒有一款中國藥品入圍百強榜。不僅如此,到目前為止,中國本土企業研發生產、年收入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單品也寥寥。
蘇紅表示,中國持有有效批文的制藥企業數量是美國的4.3倍,但全球前10位的藥企有6家是美國公司,“它們海外的業務占到公司整體收入的62.6%”。而國內企業的海外營收占比明顯較低,只有14.8%。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中國藥企的海外收入依舊以原料藥為主,創新藥占比還很小。以2021年A股醫藥企業年報為參考,272家藥企平均海外市場收入為8.37億元,規模以上(10億)收入藥企共53家,其中占比最大的子行業是化學制藥領域,其次是原料藥行業與受新冠影響的體外診斷領域。
百濟神州(SH688235,股價160.07元,市值2173.8億元)是為數不多出海成功的創新藥企業。2019年11月,百濟神州BTK抑制劑百悅澤在美國獲加速批準用于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一項療法的成年套細胞淋巴瘤患者,成為首個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本土創新藥。截至目前,百悅澤已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其他國際市場獲批上市。2022年,百悅澤全球銷售額總計5.65億美元,主要是海外市場銷售所貢獻,其中美國市場的銷售額就達到3.90億美元,中國市場的銷售額為1.5億美元。
其實,現在國內創新藥企業都清楚,出海是必選項。“現在國內創新藥企業堅決不走國際化會是什么樣?我覺得好像不太可能。”君實生物CEO李寧在第七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表達了這個觀點。
“對企業來說,如果沒有海外收入,只是靠國內市場是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家(全球型藥企的)。”蘇紅說,從醫藥企業發展的底層競爭力來說,必須非常重視海外業務。
中國創新藥還處于蓬勃發展階段。蘇紅表示,根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收集的數據,近年來我國創新藥加速上市,未來一年可能保持在30個以上藥物獲批,創新藥上市審評審批的平均時長也在2021年降到277天,2022年同樣整體呈縮減趨勢。另外,獲批上市的創新藥進入醫保的時長也大幅縮短。
“從批準上市的藥物來看是欣欣向榮,但市場表現來看不是那么理想。”蘇紅說,總體來說,國產創新藥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2021年包含原研藥大約有33%(市占率)。據其所在機構估算,國產創新藥的市場規??赡茉谖辶賰|元的范疇。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金喆 攝
記者也注意到,跨國大藥企在中國市場依然強勢。2022年,阿斯利康、默沙東、賽諾菲、羅氏制藥、諾華、諾和諾德、禮來七家跨國大藥企的中國區收入合計為242.5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648億元。
這也再度暴露出中國醫藥產業大而不強的短板。蘇紅表示,高質量對醫藥產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截至2022年底,國內有效的藥品批文超過15萬個,但其中87.7%獲批于2007年或更早。截至今年2月底的數據顯示,僅有23.8%的化學藥批文、21.6%的中成藥批文和54.5%的生物制品批文在近三年有銷售記錄。
與此同時,中美兩國藥企持有的品種數量和結構也存在顯著差異。蘇紅說,我們國家同一個品種被多家藥企持有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一個品種可能存在100家及以上企業有批文的情況,甚至有0.3%的品種被500家~900家企業持有。“這是一件非??植赖氖虑椋炊@樣的品種更加容易短缺。”
在她看來,醫藥競爭的基礎核心是研發,但因為我國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創新藥很難實現真正的差異化競爭。在國家如此重視基礎研究和新興技術的情況下,開放式創新、差異化競爭和數字轉型會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醫藥企業也需要不斷調整戰略和策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